不规则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26页 |
| ·国内外高层建筑的发展 | 第10-16页 |
|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实例 | 第13-16页 |
|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 第16-20页 |
| ·历史回顾 | 第16-18页 |
| ·结构抗震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方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概述 | 第20页 |
|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21-2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 第2章 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6-40页 |
| ·有限元方法的历史回顾及ANSYS简介 | 第26-27页 |
| ·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选择 | 第27-29页 |
| ·整体式模型 | 第27-28页 |
| ·分离式模型 | 第28页 |
| ·组合式模型 | 第28-29页 |
| ·模型单元简介 | 第29-32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2-35页 |
| ·线弹性状态材料模型 | 第33页 |
| ·非线性状态材料模型 | 第33-35页 |
| ·有限元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 第35-40页 |
| ·概述 | 第35-37页 |
| ·增量法和迭代法 | 第37页 |
| ·Newton-Raphson增量迭代过程 | 第37-39页 |
| ·收敛准则 | 第39-40页 |
| 第3章 不规则组合结构弹性动力分析 | 第40-5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弹性动力分析 | 第40-45页 |
| ·动力方程 | 第40-41页 |
| ·动力反应的求解方法 | 第41-45页 |
|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45-47页 |
| ·钢管混凝土的计算理论 | 第47-50页 |
| ·基于回归分析的统一计算理论 | 第47页 |
| ·约束混凝土理论 | 第47-48页 |
| ·等效钢柱计算理论 | 第48页 |
| ·强度叠加理论 | 第48-49页 |
| ·钢和混凝土的共同作用模式 | 第49-50页 |
| ·分析假定 | 第50-51页 |
| ·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第4章 不规则组合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56-102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振动台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材料本构关系 | 第57-63页 |
|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58-62页 |
| ·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62-63页 |
| ·振动台模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63页 |
| ·非线性静力分析——推覆(Pushover)分析 | 第63-71页 |
| ·Pushover方法的发展 | 第63-64页 |
| ·Pushover方法概述 | 第64-65页 |
| ·侧向荷载分布对Pushover分析的影响 | 第65-68页 |
| ·高阶振型对Pushover分析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 | 第69-71页 |
| ·不规则组合结构的非线性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71-102页 |
| ·结构模态计算结果 | 第71-72页 |
| ·计算结果及数据转化 | 第72-100页 |
| ·能力谱方法 | 第100-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 ·展望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