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9页 |
| 实验研究 | 第19-100页 |
| 1 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19-7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药物 | 第19页 |
| ·动物 | 第19-20页 |
| ·试剂 | 第20页 |
| ·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环境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 ·生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0-25页 |
| ·生附子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0-22页 |
| ·生附子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2-24页 |
| ·生附子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4-25页 |
| ·生附子对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5页 |
| ·黑顺片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5-26页 |
| ·黑顺片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5-26页 |
| ·黑顺片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页 |
| ·黑顺片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页 |
| ·黑顺片对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页 |
| ·白附片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27页 |
| ·白附片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页 |
| ·白附片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6-27页 |
| ·白附片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7页 |
| ·白附片对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27页 |
|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 | 第27-73页 |
| ·生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 第27-41页 |
| ·生附子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27-30页 |
| ·生附子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30-33页 |
| ·生附子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33-37页 |
| ·生附子对肾阳虚证模刑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37-41页 |
| ·黑顺片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 第41-57页 |
| ·黑顺片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41-45页 |
| ·黑顺片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45-48页 |
| ·黑顺片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48-52页 |
| ·黑顺片对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52-57页 |
| ·白附片对病证动物模型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 第57-73页 |
| ·白附片对疼痛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57-61页 |
| ·白附片对炎症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61-64页 |
| ·白附片对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64-68页 |
| ·白附片对肾阳虚证模型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68-73页 |
| 2 附子对虚寒证动物模型的长期毒性试验 | 第73-100页 |
|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 ·药物 | 第73页 |
| ·动物 | 第73页 |
| ·试剂 | 第73页 |
| ·仪器 | 第73-74页 |
| ·实验环境 | 第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 ·动物分组 | 第74页 |
| ·虚寒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4页 |
| ·给药方法 | 第74页 |
| ·均匀设计表 | 第74-75页 |
| ·观测指标 | 第75页 |
| ·一般状态观察 | 第75页 |
| ·系统剖检、脏器系数 | 第75页 |
| ·血液学检测 | 第75页 |
| ·血生化检测 | 第75页 |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75页 |
| ·可逆性观察 | 第75-76页 |
| ·统计方法 | 第76页 |
| ·实验结果 | 第76-100页 |
| ·给药30天实验结果 | 第76-90页 |
| ·一般状态观察 | 第76-83页 |
| ·系统剖检、脏器系数 | 第83-86页 |
| ·血液学检测 | 第86-88页 |
| ·血生化检测 | 第88-89页 |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89-90页 |
| ·停药15天实验结果 | 第90-100页 |
| ·一般状态观察 | 第90-94页 |
| ·系统剖检、脏器系数 | 第94-97页 |
| ·血液学检测 | 第97-98页 |
| ·血生化检测 | 第98-100页 |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100页 |
| 讨论 | 第100-123页 |
| 1 祖国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 第101-102页 |
| 2 病证动物模型与中药毒性研究 | 第102-109页 |
| ·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第102-104页 |
| ·病证动物模型方法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探索应用 | 第104-105页 |
| ·附子毒性研究中病证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5-109页 |
| ·疼痛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5-106页 |
| ·炎症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6页 |
| ·脾阳虚证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6-108页 |
| ·肾阳虚证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8页 |
| ·虚寒证模型的选择与设计 | 第108-109页 |
| 3 均匀设计与中药毒性研究 | 第109-110页 |
| 4 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的基础毒性作用 | 第110-117页 |
| ·附子对不同病证动物模型的基础毒性作用 | 第110-111页 |
| ·不同煎煮时间附子对动物模型的基础毒性作用 | 第111-113页 |
| ·不同给药剂量附子对动物模型的基础毒性作用 | 第113-114页 |
| ·不同炮制方法附子对动物模型的基础毒性作用 | 第114-116页 |
| ·附子对动物模型基础毒性作用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116-117页 |
| 5 附子毒性的再认识 | 第117-123页 |
| ·附子毒性的辩证认识 | 第117-118页 |
| ·附子毒性分级的重新审视 | 第118-119页 |
| ·附子“毒”与“效”的控制研究 | 第119-121页 |
| ·附子“瞑眩反应”的正确认识 | 第121-123页 |
| 结论 | 第123-12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 附录Ⅰ: 生附子长期毒性试验给药30天病理切片图片 | 第131-132页 |
| 附录Ⅱ: 生附子长期毒性试验停药15天病理切片图片 | 第132-133页 |
| 附录Ⅲ: 附子毒性的研究概况 | 第133-144页 |
| 附录Ⅳ: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44-145页 |
| 附录Ⅴ: 声明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