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8页 |
| 正文:火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8-51页 |
| 1.病例选择 | 第8-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结节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囊肿诊断标准 | 第9页 |
| ·临床轻重分级 | 第9页 |
| ·纳入标准 | 第9页 |
| ·排除标准 | 第9页 |
| ·剔脱标准 | 第9-10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 ·病例分组 | 第10-11页 |
| ·病例估算 | 第10页 |
| ·随机分组 | 第10页 |
| ·盲法 | 第10页 |
| ·多中心试验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 ·皮损评分标准 | 第12-13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页 |
| ·治疗方法 | 第13-15页 |
| ·火针治疗组 | 第13-14页 |
| ·对照组 | 第14-15页 |
| ·随访 | 第15页 |
| ·目的 | 第15页 |
| ·方法 | 第15页 |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5页 |
| 3.研究结果 | 第15-33页 |
| ·基线情况 | 第15-18页 |
| ·各中心病例分布情况 | 第16页 |
|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 ·两组年龄分布和平均年龄 | 第17页 |
|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7页 |
| ·两组皮损程度比较 | 第17-18页 |
| ·两组治疗前皮损评分值 | 第18页 |
| ·疗效分析 | 第18-26页 |
|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 ·第一中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 第19页 |
| ·第二中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 第19页 |
| ·第三中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 第19-20页 |
| ·两组患者皮损治疗后总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 ·治疗组治疗前后皮损的比较 | 第21-22页 |
| ·对照组治疗前后皮损比较 | 第22页 |
| ·三中心两组结节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 第22-23页 |
| ·三中心两组囊肿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 第23页 |
| ·第一中心两组结节囊肿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 第23-24页 |
| ·第二中心两组结节囊肿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 第24-25页 |
| ·第三中心两组结节囊肿治疗前后评分变化比较 | 第25-26页 |
| ·病例脱落分析 | 第26-27页 |
| ·病例脱落情况 | 第26页 |
| ·脱失病例原因分析 | 第26页 |
| ·脱失病例对疗效的影响 | 第26-27页 |
| ·随访情况分析 | 第27页 |
| ·三中心两组第一次随访结节囊肿复发病例数 | 第27页 |
| ·三中心两组第二次随访结节囊肿复发病例数 | 第27页 |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27-29页 |
|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 第27-28页 |
| ·火针不良反应评估 | 第28-29页 |
| ·典型病例 | 第29-33页 |
| 4.讨论 | 第33-50页 |
|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 第33-38页 |
|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33-34页 |
| ·临床表现 | 第34-36页 |
| ·治疗 | 第36-38页 |
|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第38-44页 |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39页 |
| ·中医辨证 | 第39-40页 |
| ·治疗 | 第40-44页 |
| ·中医对火针的认识 | 第44-49页 |
| ·火针治疗的作用原理 | 第44-46页 |
| ·火针疗法的临床治疗范围 | 第46-47页 |
| ·火针疗法的功效 | 第47页 |
| ·火针疗法与针灸的区别 | 第47-48页 |
| ·火针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 第48-49页 |
| ·优势与不足 | 第49-50页 |
| ·卫生经济学分析 | 第50页 |
| 5 结论 | 第50-5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 声明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