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列车开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旅客列车开行成本计算 | 第14-38页 |
·旅客列车开行成本的分类与组成 | 第14-21页 |
·旅客列车开行外部成本 | 第14-16页 |
·旅客列车开行内部成本 | 第16-21页 |
·铁路客运成本计算的特点 | 第21-23页 |
·旅客列车开行外部成本的特点 | 第21-22页 |
·旅客列车开行内部成本的计算特点 | 第22-23页 |
·旅客列车开行成本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客运量及有关因素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 第23-25页 |
·运输组织方式的影响 | 第25-26页 |
·铁路客运产品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径路选择的影响 | 第27-28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8页 |
·旅客列车开行成本计算方法及优劣分析 | 第28-37页 |
·实算法 | 第28-30页 |
·支出率法 | 第30-33页 |
·作业成本法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旅客列车开行的经济效益 | 第38-51页 |
·旅客列车开行收入分析 | 第38-39页 |
·旅客列车开行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票价因素 | 第39-40页 |
·票额分配因素 | 第40-41页 |
·运输服务水平的因素 | 第41页 |
·旅客列车上座率因素 | 第41-42页 |
·旅客列车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实算法 | 第42-44页 |
·边际利润法 | 第44-45页 |
·单位成本法 | 第45页 |
·作业成本法 | 第45-46页 |
·各种方法的优劣分析 | 第46-47页 |
·旅客列车开行的经济效益盈亏分析 | 第47-50页 |
·客票收入率分析 | 第47-48页 |
·贡献边际分析 | 第48页 |
·盈亏点分析 | 第48-50页 |
·行包运输盈亏分析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旅客列车开行的社会效益 | 第51-71页 |
·旅客列车开行社会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 第51页 |
·旅客列车开行社会效益的特点 | 第51-52页 |
·旅客列车开行的社会效益的表现 | 第52-56页 |
·旅客列车开行的社会效益的定量化方法研究 | 第56-70页 |
·对比法 | 第57-58页 |
·类比法 | 第58页 |
·投入产出法 | 第58-60页 |
·经济潜力模型法 | 第60-61页 |
·系统动力学法 | 第61-62页 |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社会经济效益定量研究方法 | 第62-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旅客列车开行的综合效益评价 | 第71-82页 |
·旅客列车开行的综合效益评价的特点 | 第71-72页 |
·旅客列车开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第72-73页 |
·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的评价模型建立步骤 | 第73-75页 |
·建立评价对象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73页 |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 | 第73页 |
·确定评价等级 | 第73-74页 |
·确定评价指标样本矩阵 | 第74页 |
·确定评价灰类 | 第74页 |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74页 |
·计算灰色权向量和权矩阵 | 第74页 |
·进行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旅客列车开行的综合效益评价实例 | 第75-82页 |
·建立旅客列车综合效益的递阶层次结构 | 第75-77页 |
·计算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 第77页 |
·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 第77-78页 |
·确定灰类 | 第78-80页 |
·计算灰色评价权系数和灰色评价权重 | 第80页 |
·计算灰色评价矩阵 | 第80页 |
·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