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研究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从组织知识管理到个人知识管理 | 第12-17页 |
·知识社会的兴起 | 第12-13页 |
·知识管理的发展 | 第13-14页 |
·从组织知识管理到个人知识管理 | 第14-17页 |
·组织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区别 | 第14-15页 |
·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转换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个人知识管理 | 第17-26页 |
·个人知识管理兴起的背景 | 第17-19页 |
·信息超载 | 第17-19页 |
·信息焦虑 | 第19页 |
·个人竞争的加剧 | 第19页 |
·国外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 第19-24页 |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和策略 | 第20-22页 |
·个人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22-24页 |
·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博客的兴起与发展 | 第26-38页 |
·博客产生的背景 | 第26-29页 |
·web2.0 | 第26-27页 |
·web2.0与web1.0的比较 | 第27-28页 |
·web2.0的特征 | 第28页 |
·web2.0相关技术 | 第28-29页 |
·博客的产生 | 第29-30页 |
·博客的种类与存在方式 | 第30-31页 |
·博客的种类 | 第30-31页 |
·博客的存在方式 | 第31页 |
·国内外博客发展现状 | 第31-38页 |
·博客用户数最的增长 | 第32-33页 |
·博客的应用 | 第33-35页 |
·博客的功能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基于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 | 第38-54页 |
·博客与知识获取 | 第38-42页 |
·RSS信息推送 | 第38-41页 |
·博客搜索 | 第41-42页 |
·博客与个人知识组织 | 第42-43页 |
·时间顺序组织法 | 第42页 |
·分类组织法 | 第42页 |
·标签(tag)与个人知识组织 | 第42-43页 |
·博客与知识创新 | 第43-45页 |
·个人灵感管理 | 第43-44页 |
·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 第44-45页 |
·博客与个人知识交流 | 第45-50页 |
·博客的个人知识交流实现机制 | 第46-48页 |
·博客知识交流与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差异 | 第48-49页 |
·博客交流系统与传统非正式交流联系 | 第49-50页 |
·博客与个人知识共享 | 第50-54页 |
·博客的开放运动 | 第50-51页 |
·RSS订阅共享 | 第51页 |
·社会书签的共享 | 第51-53页 |
·博客知识共享原则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于博客的个人知识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 第54-60页 |
·博客中国与“老槐也博客” | 第55-56页 |
·“老槐也博客”与知识组织 | 第55-56页 |
·“老槐也博客”与知识创新 | 第56页 |
·“老槐也博客”与知识交流 | 第56页 |
·“老槐也博客”与知识共享 | 第56页 |
·新浪名人博客的反思 | 第56-57页 |
·建议与改进 | 第57-60页 |
·技术方面 | 第57-58页 |
·内容方面 | 第58-59页 |
·理念方面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个人门户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硕士阶段取得的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