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意义及待解决问题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历史上分布广泛的松柏资源 | 第20-42页 |
1.1 我国松柏资源的历史概貌 | 第21-28页 |
1.2 遍布全国各地的松柏古树名木 | 第28-39页 |
1.2.1 名山之松柏古树名木 | 第28-36页 |
1.2.2 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古树名木 | 第36-39页 |
1.3 以松柏命名的地名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历史上对松柏的利用 | 第42-64页 |
2.1 松柏是中国历代造林的主要树种 | 第42-50页 |
2.1.1 墓地树、纪念林 | 第43-47页 |
2.1.2 行道树、军事防御林 | 第47-50页 |
2.2 松柏资源的利用 | 第50-64页 |
2.2.1 殡葬用材 | 第51-54页 |
2.2.2 舟船用材 | 第54-55页 |
2.2.3 建筑用材 | 第55-57页 |
2.2.4 手工业原料与燃料 | 第57-58页 |
2.2.5 食品、医药原料 | 第58-61页 |
2.2.6 文房工具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历史上园林造景中的松柏 | 第64-84页 |
3.1 松柏是园林造景的主要树种 | 第64-78页 |
3.1.1 皇家园林 | 第65-69页 |
3.1.2 私家园林 | 第69-74页 |
3.1.3 寺观园林 | 第74-78页 |
3.2 松柏的盆景艺术 | 第78-81页 |
3.2.1 松柏盆景的发展过程 | 第78-80页 |
3.2.2 松柏盆景的观赏价值 | 第80-81页 |
3.3 松柏与园林植物造型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松柏 | 第84-124页 |
4.1 对松柏的信仰崇拜 | 第84-103页 |
4.1.1 灵魂信仰 | 第85-92页 |
4.1.2 树木崇拜 | 第92-103页 |
4.2 民俗节日中的松柏 | 第103-114页 |
4.2.1 岁时节日 | 第104-109页 |
4.2.2 各族民间节日 | 第109-114页 |
4.3 颇具民俗色彩的松柏吉祥图案 | 第114-124页 |
4.3.1 松柏的吉祥图案 | 第115-117页 |
4.3.2 以松柏为装饰图案的载体 | 第117-124页 |
第五章 传统文学艺术中的松柏 | 第124-160页 |
5.1 松柏文学 | 第124-143页 |
5.1.1 松柏文学的历史发展 | 第124-133页 |
5.1.2.典型的松柏文学意象分析 | 第133-143页 |
5.2 松柏艺术 | 第143-155页 |
5.2.1 松柏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43-152页 |
5.2.2 绘画中常见的松柏题材 | 第152-155页 |
5.3 松柏题画诗 | 第155-160页 |
第六章 千古推崇的松柏精神 | 第160-180页 |
6.1 松柏精神的形成过程 | 第160-164页 |
6.2 松柏精神的内涵 | 第164-180页 |
6.2.1 理想人格的象征—君子 | 第164-174页 |
6.2.2 民族精神的体现 | 第174-180页 |
结语 | 第180-191页 |
1.1 中国传统松柏文化形成的原因 | 第180-187页 |
1.1.1 社会学原因 | 第180页 |
1.1.2 思想观原因 | 第180-183页 |
1.1.3 生物学原因 | 第183-187页 |
1.2 中国松柏文化中松柏意象的象征意义 | 第187-191页 |
1.2.1 人类对于永恒的虔信 | 第187-188页 |
1.2.2 祖灵崇拜的对象 | 第188-189页 |
1.2.3 精神情感的寄托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0页 |
个人简介 | 第200-201页 |
导师简介 | 第201-202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