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第一节:王颖电影研究动机 | 第5-6页 |
第二节:术语解释 | 第6-7页 |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主流 | 第7-15页 |
第一节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 | 第7-10页 |
第二节 认同好莱坞的内在流放 | 第10-13页 |
第三节 美国华裔制片与王颖 | 第13-15页 |
1 60 年代的亚裔制片 | 第13-14页 |
2 80 年代张显的华裔独立电影 | 第14页 |
3 1993,美国的中国年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历史的疆域——中国故事的表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历史的重负——从小说到电影 | 第17-23页 |
1 唐人街“群体记忆”的解构——《一碗茶》 | 第17-21页 |
1)历史表述 | 第17-19页 |
2)矛盾的转化与改写 | 第19-21页 |
2 由寻根到寻求对话——《喜福会》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视觉误差——从《命贱如厕纸》到《中国盒子》 | 第23-26页 |
1 放逐情绪 | 第23-25页 |
2 符号香港——叙事的迷乱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政治中国——王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 第26-28页 |
1 观众需求 | 第26-27页 |
2 红色中国的恐惧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地域与国族文化认同——美国制造 | 第28-38页 |
第一节 跨种族认同——空间、人群 | 第28-32页 |
1 从唐人街到“布鲁克林共和国” | 第28-30页 |
1)流动性与范式 | 第28-30页 |
2)私人领域 | 第30页 |
2《曼哈顿女佣》的隐形叙事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自由与梦想 | 第32-35页 |
1 自由之声 | 第32页 |
2 自由——物质 | 第32-34页 |
3 此处——彼岸、乌托邦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游离族群与身份认同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