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导论 | 第1-14页 |
·问题与缘起 | 第8-12页 |
·法律解释的重要性 | 第8-9页 |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问题的特殊性 | 第9-10页 |
·研究概况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进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社会学实证调查方法 | 第12页 |
·宏观考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 章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的实践与现状 | 第14-45页 |
·概念与界定 | 第14-17页 |
·何谓法律解释? | 第14-15页 |
·法律解释的基本类型 | 第15-16页 |
·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1980 年以来法律解释体制的演变:一项宏观历史考察 | 第17-24页 |
·1981 年:法律解释体制的框架初定 | 第18页 |
·1981~1996 年:立法解释缺位、司法解释彰显、行政解释泛化 | 第18-21页 |
·1996~2000 年:立法解释明确出台,司法解释倍受争议 | 第21-23页 |
·2000 年至今:法律解释与日俱增,三种类型互有竞争 | 第23-24页 |
·十五年法律解释的实践:一项中观实证考察(1990~2004) | 第24-32页 |
·立法解释:数量与规模 | 第25-26页 |
·司法解释:一项典型分析 | 第26-30页 |
·行政解释:在被公众遗忘的角落 | 第30-32页 |
·两个案件中的法律解释:一项微观个案考察 | 第32-38页 |
·1999 年香港居留权案件 | 第32-36页 |
·王海打假案 | 第36-38页 |
·当代法律解释的现实生态:一项社会学调查的尝试 | 第38-42页 |
·样本选择与说明 | 第38-39页 |
·解释的必要性和文本根据 | 第39-40页 |
·解释的主体、方法与机制 | 第40-41页 |
·解释的实效与不足 | 第41-42页 |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的特点与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第3 章 背景与成因:法律解释的中国语境 | 第45-52页 |
·经济繁荣与立法膨胀 | 第45-46页 |
·政治类型的转换:从人治到法治 | 第46-48页 |
·社会转型:社会多元化与生活多样化 | 第48-49页 |
·“一国两制”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解释 | 第49-52页 |
第4 章 法律解释该当如何:基本理论与世界经验 | 第52-62页 |
·解释的文本:空缺结构与整体性 | 第52-53页 |
·解释者:赫拉克勒斯是否可能? | 第53-54页 |
·解释方法:萨维尼的贡献 | 第54页 |
·解释的语境化:走向具体的解释 | 第54-55页 |
·解释的方法论:哲学阐释学的观点 | 第55-56页 |
·迈向解释共同体:沟通行为理论 | 第56-57页 |
·法律解释的世界经验 | 第57-62页 |
·近代两大法系的法律解释演进概况 | 第57-58页 |
·法德两国法律解释权的配置 | 第58-60页 |
·英美两国法律解释权的配置 | 第60-61页 |
·普通法系中的主要解释方法 | 第61-62页 |
第5 章 反思与构想:迈向新型的法律解释 | 第62-66页 |
·解释文本:起点与桥梁 | 第62-63页 |
·解释原则:统一化与情境化 | 第63页 |
·多元化的主体:走向解释的司法民主 | 第63-64页 |
·开放的姿态:解释的“试错”与整体的演进 | 第64-65页 |
·以解释权为核心:解释体制的重构 | 第65-66页 |
第6 章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
声明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