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1页 |
一、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 第11-18页 |
(一) 经济学理论 | 第11-14页 |
1、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变理论 | 第11-12页 |
2、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 第12-13页 |
3、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理论 | 第13-14页 |
(二) 休闲动机理论 | 第14-18页 |
1、不平衡理论 | 第14页 |
2、个人/社团理论 | 第14-15页 |
3、补偿/溢出理论 | 第15页 |
4、熟悉/好奇理论 | 第15-16页 |
5、需要层次理论 | 第16-18页 |
二、关于休闲、休闲体育产业概述 | 第18-24页 |
(一) 关于休闲、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概述 | 第18-21页 |
1、休闲的兴起 | 第18-19页 |
2、休闲、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含义 | 第19-21页 |
(二) 休闲体育产业含义 | 第21-24页 |
1、国外发达国家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定义 | 第21-22页 |
2、本文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定义 | 第22-24页 |
三、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及经济价值 | 第24-29页 |
(一) 休闲体育的基本功能及其间接经济价值 | 第24-26页 |
1、 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 | 第24页 |
2、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 第24页 |
3、大力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 | 第24-26页 |
(二) 休闲体育产业的社会功能及其间接经济价值 | 第26-27页 |
1、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 | 第26页 |
2、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 第26-27页 |
(三) 休闲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及其直接经济价值 | 第27-29页 |
1、休闲体育产业关联性较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 第27页 |
2、休闲体育产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 第27页 |
3、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 | 第27-29页 |
四、中外休闲体育产业比较分析 | 第29-44页 |
(一)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比较 | 第29-33页 |
1、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 第32-33页 |
(二) 休闲体育教育体制比较 | 第33-37页 |
1、美国休闲体育教育现状 | 第34-35页 |
2、澳大利亚休闲体育教育现状 | 第35页 |
3、英国休闲体育教育现状 | 第35页 |
4、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现状 | 第35-37页 |
(三) 休闲体育产业政府管理体制比较 | 第37-40页 |
1、休闲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概述 | 第37-38页 |
2、澳大利亚休闲体育管理机构 | 第38页 |
3、美国休闲体育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4、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及机构 | 第39-40页 |
(四)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文化背景比较 | 第40-42页 |
1、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40-41页 |
2、美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41-42页 |
(五) 启示 | 第42-44页 |
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 第42页 |
2、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GDP水平成正比 | 第42-43页 |
3、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坚实、稳定的政策依据 | 第43页 |
4、休闲体育产业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发展 | 第43-44页 |
五、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前景预测及对策研究 | 第44-50页 |
(一)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前景预测 | 第44-45页 |
1、休闲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 第44-45页 |
2、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业将成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 第45页 |
(二) 发展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对策研究 | 第45-50页 |
1、政府对策 | 第45-47页 |
2、体育协会及各类社会团体对策 | 第47-48页 |
3、社区对策 | 第48页 |
4、企业对策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