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对公共工程的界定 | 第13-22页 |
1.2.1 现行工程管理体制中政府投资工程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1.2.2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3 公共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8页 |
1.2.4 国内外对公共工程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22-23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23-26页 |
2 公共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其难点的比较分析 | 第26-44页 |
2.1 我国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 第26-29页 |
2.1.1 传统的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2.1.2 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管理上的难点 | 第27页 |
2.1.3 实例分析 | 第27-29页 |
2.2 国外及先进发达地区的公共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 第29-32页 |
2.2.1 国外政府工程建设管理的模式 | 第29-31页 |
2.2.2 国外政府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2.3 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32-35页 |
2.3.1 严格区分公共工程和私人工程的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公共工程进行区别管理 | 第32页 |
2.3.2 对非经营性公共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的改革措施 | 第32-34页 |
2.3.3 对经营性公共工程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 | 第34-35页 |
2.4 现行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模式 | 第35-37页 |
2.4.1 “工务局”模式 | 第35-36页 |
2.4.2 上海实施的“政府+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工程管理公司”管理模式 | 第36页 |
2.4.3 项目代建制 | 第36-37页 |
2.5 公共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37-39页 |
2.6 公共工程建设实施的对策研究 | 第39-42页 |
2.6.1 设立公共工程管理委员会 | 第39页 |
2.6.2 建立政府公共工程建设中心 | 第39-41页 |
2.6.3 实行“建设中心+代建制”的管理方式 | 第41-42页 |
2.7 小结 | 第42-44页 |
3 公共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投资控制 | 第44-64页 |
3.1 现有工程管理模式下的基本建设程序 | 第44-45页 |
3.2 政府投资工程投资控制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 第45-57页 |
3.2.1 投资决策 | 第46-47页 |
3.2.2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难点及对策 | 第47-50页 |
3.2.3 施工招标阶段投资控制难点及对策 | 第50-53页 |
3.2.4 解决投资控制难点的合同措施 | 第53-55页 |
3.2.5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难点及对策 | 第55-56页 |
3.2.6 工程竣工结算的几个难点 | 第56-57页 |
3.2.7 解决工程建设投资控制难点的根本对策——全过程控制 | 第57页 |
3.3 现行政府投资工程造价、工期、质量控制的协调处理 | 第57-59页 |
3.3.1 进度控制 | 第57-58页 |
3.3.2 质量控制 | 第58页 |
3.3.3 造价、工期、质量控制的协调处理 | 第58-59页 |
3.4 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的又一个难点——风险防范 | 第59-63页 |
3.4.1 强化风险意识,对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和分析 | 第60页 |
3.4.2 加强招投标环节的资格预审 | 第60-61页 |
3.4.3 合理低价中标的认定 | 第61-62页 |
3.4.4 索赔和反索赔 | 第62-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4 解决公共工程建设管理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公共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 第64-76页 |
4.1 实例的分析 | 第65-66页 |
4.2 CM模式 | 第66-67页 |
4.2.1 CM模式的定义 | 第66页 |
4.2.2 CM模式的特点 | 第66-67页 |
4.2.3 CM模式的一些缺点 | 第67页 |
4.3 公共工程的BOT模式 | 第67-71页 |
4.3.1 BOT模式的基本知识 | 第67-68页 |
4.3.2 BOT模式实施的基本步骤 | 第68-70页 |
4.3.3 BOT模式的核心 | 第70页 |
4.3.4 BOT模式的不足 | 第70-71页 |
4.4 BT模式 | 第71页 |
4.5 融资代建制模式 | 第71-73页 |
4.5.1 融资代建制的概念 | 第71-72页 |
4.5.2 融资代建制的实施 | 第72-73页 |
4.5.3 融资代建制与一般意义的代建制的区别及优点 | 第73页 |
4.6 小结 | 第73-76页 |
5 解决公共工程建设管理难点问题的根本性对策—变革投融资体制 | 第76-82页 |
5.1 利用BOT等模式的思想,增强公共工程的融资力度 | 第77页 |
5.2 利用土地融资 | 第77-78页 |
5.3 运用民营资本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 | 第78-79页 |
5.3.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投资管理方式 | 第78-79页 |
5.3.2 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 | 第79页 |
5.3.3 加快金融创新,拓宽民间融资的渠道 | 第79页 |
5.3.4 运用先进的工程建设融资模式,引入民运资本 | 第79页 |
5.4 加强政府和民营资本的合作,解决资金瓶颈 | 第79-81页 |
5.5 小结 | 第81-82页 |
6 解决公共工程建设管理难点问题的长效对策——完善配套制度 | 第82-92页 |
6.1 实现科学管理的对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 第82页 |
6.2 明确投资责任的对策——建立项目问责制和评估制 | 第82-83页 |
6.3 防止招标形式化的对策——建立合理的招投标制度,把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纳入政府采购集中管理 | 第83-86页 |
6.3.1 把政府投资工程的招标纳入政府采购 | 第84-85页 |
6.3.2 政府采购的基本要求 | 第85页 |
6.3.3 几种招标的方式 | 第85-86页 |
6.4 解决建设资金管理难点的对策——财政集中支付制 | 第86-87页 |
6.5 分解政府风险的对策——建立各种风险管理制度 | 第87-88页 |
6.5.1 建立公共工程承包商资格制 | 第87页 |
6.5.2 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 | 第87-88页 |
6.5.3 在BOT等项目中政府的风险规避机制 | 第88页 |
6.6 预防贪污腐败的对策——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第88-90页 |
6.6.1 对BOT等整体采购(融资)项目实施监督 | 第89页 |
6.6.2 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监督治衡机制,防止腐败 | 第89-90页 |
6.7 小结 | 第90-9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