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0页 |
1.新疆野生油菜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新疆野生油菜地理分布 | 第19页 |
·新疆野生油菜生育特性与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新疆野生油菜品质性状 | 第20页 |
·新疆野生油菜抗性 | 第20页 |
·野生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和杂交亲和性 | 第20-21页 |
·新疆野生油菜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21页 |
·新疆野生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1-22页 |
·新疆野生油菜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22-23页 |
·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的亲缘关系 | 第22页 |
·新疆野生油菜与黑芥的亲缘关系 | 第22页 |
·新疆野生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的亲缘关系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新疆野生油菜与黑芥的亲缘关系 | 第23页 |
·芥菜型油菜起源进化途径 | 第23页 |
·新疆野生油菜的利用 | 第23-25页 |
2 油菜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油菜远缘杂交的意义 | 第25页 |
·油菜远缘杂交的成就 | 第25-28页 |
·抗性育种 | 第25页 |
·品质育种 | 第25-26页 |
·细胞质育种 | 第26页 |
·其它性状育种 | 第26-27页 |
·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27页 |
·诱导单倍体 | 第27页 |
·合成新物种 | 第27-28页 |
·远缘杂种F_1营养优势利用 | 第28页 |
·油菜远缘杂交障碍 | 第28-29页 |
·花期不遇 | 第28页 |
·远缘杂交不亲和 | 第28页 |
·杂种胚败育 | 第28页 |
·远缘杂种高度不育 | 第28-29页 |
·杂种后代疯狂分离和遗传性状不稳定 | 第29页 |
·远缘杂交障碍克服方法 | 第29-32页 |
·花期不遇克服方法 | 第29页 |
·远缘杂交不亲和克服方法 | 第29-31页 |
·选择适当亲本并注意正反交 | 第29页 |
·改变杂交亲本染色体倍数 | 第29-30页 |
·蕾期授粉 | 第30页 |
·改变亲本生长条件 | 第30页 |
·改变授粉方法 | 第30页 |
·用生理活性物质处理雌蕊 | 第30页 |
·试管授粉和生殖细胞工程 | 第30-31页 |
·遗传转化和体细胞杂交 | 第31页 |
·无性杂交 | 第31页 |
·杂种胚败育克服方法 | 第31页 |
·远缘杂种不育克服方法 | 第31-32页 |
·花药或小孢子培养 | 第31页 |
·回交 | 第31-32页 |
·诱导二倍体 | 第32页 |
·远缘杂种后代疯狂分离和性状遗传不稳定克服方法 | 第32页 |
·远缘杂种鉴定 | 第32-33页 |
·植物形态学鉴定 | 第32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32页 |
·同工酶鉴定 | 第32-33页 |
·分子鉴定 | 第3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3-34页 |
3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34-42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34-38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类研究 | 第34-37页 |
·来源于种内杂交的不育胞质 | 第34-35页 |
·napCMS | 第34-35页 |
·PolCMS | 第35页 |
·来源于种间杂的不育胞质 | 第35-36页 |
·Anand不育胞质 | 第35页 |
·黑芥(Brassica nigra)不育胞质 | 第35页 |
·NCa不育胞质 | 第35-36页 |
·来源于属间杂交的不育胞质 | 第36-37页 |
·墙生二行芥(Diplotaxis muralis)不育胞质 | 第36页 |
·新疆野生油菜(Sinapis arvensis)不育胞质 | 第36页 |
·萝卜(Raphanus sativus)不育胞质 | 第36-37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解决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粉问题的方法 | 第37-38页 |
·改进制种技术 | 第37页 |
·筛选保持系 | 第37-38页 |
·双保持系法 | 第38页 |
·利用苗期标记性状 | 第38页 |
·采用化学物质处理 | 第38页 |
·与其它雄性不育类型结合起来 | 第38页 |
·选育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 第38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 | 第38-40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38-40页 |
·显性核不育 | 第39页 |
·单基因显性核不育 | 第39页 |
·双基因显性核不育 | 第39页 |
·隐性核不育 | 第39-40页 |
·单基因隐性核不育 | 第39页 |
·基因隐性核不育 | 第39页 |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 第39-40页 |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缺点 | 第40页 |
·克服方法 | 第40页 |
·采用组织培养生产全不育系 | 第40页 |
·利用指示性状 | 第40页 |
·培育转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 | 第40页 |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 | 第40-42页 |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40-41页 |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系的特点 | 第4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1-42页 |
4.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42-50页 |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42-44页 |
·DNA指纹图谱与品种(杂种)鉴定 | 第44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 第44-47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47-48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章 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蕾期剥蕾授粉 | 第50页 |
·混合花粉授粉法 | 第50-51页 |
·残桩授粉法 | 第51页 |
·延时授粉 | 第51页 |
·计算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蕾期剥蕾授粉 | 第51-53页 |
·混合花粉授粉法 | 第53页 |
·残桩授粉法 | 第53-54页 |
·延时授粉法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杂交方向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亲本基因型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 | 第57页 |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理想克服方法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F_1植物形态学观察 | 第58-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F_1植物形态学观察 | 第58页 |
·F_1生长势调查 | 第58页 |
·F_1生育期调查 | 第58页 |
·F_1花器形态观察 | 第58页 |
·F_1花粉育性观察 | 第58-59页 |
·F_1自交、回交结实性考察 | 第59页 |
·F_1农艺性状考察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F_1植物形态学观察 | 第59页 |
·F_1生长势调查 | 第59-61页 |
·F_1生育期调查 | 第61-62页 |
·F_1花器形态观察 | 第62-65页 |
·F_1花粉育性观察 | 第65-66页 |
·F_1自交、回交结实性考察 | 第66页 |
·F_1农艺性状考察 | 第66-68页 |
·讨论 | 第68-73页 |
·远缘杂种鉴定的植物学性状 | 第68页 |
·父本基因型对F_1结角率的影响 | 第68-73页 |
第四章 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分子鉴定 | 第73-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材料 | 第73页 |
·方法 | 第73-74页 |
·亲缘系数计算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页 |
·讨论 | 第74-77页 |
第五章 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细胞学观察 | 第77-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材料 | 第77页 |
·试验仪器与药品 | 第77页 |
·方法 | 第77-78页 |
·F_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77页 |
·F_1小孢子发育观察 | 第77页 |
·F_1花粉粒发育观察 | 第77页 |
·F_1花蕾长度与发育时期关系的研究 | 第77-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F_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78-79页 |
·减数分裂中期Ⅰ | 第78页 |
·减数分裂后期Ⅰ、末期Ⅰ和后期Ⅱ、末期Ⅱ | 第78页 |
·减数分裂中期Ⅱ | 第78-79页 |
·F_1小孢子发育观察 | 第79页 |
·F_1花粉粒发育观察 | 第79页 |
·F_1花蕾长度与发育时期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9页 |
·远缘杂种鉴定 | 第82页 |
·远缘杂种不育 | 第82页 |
·蕾长与发育时期 | 第82-89页 |
第六章 秋水仙碱对新疆野油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育性的影响 | 第89-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材料来源 | 第89页 |
·药品 | 第89页 |
·方法 | 第89-90页 |
·秋水仙碱处理方法 | 第89页 |
·育性变化单株调查 | 第89页 |
·育性变化单株育性观察 | 第89-90页 |
·结实性调查 | 第9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90页 |
·育性变化株数调查 | 第90-91页 |
·育性变化单株花朵形态观察 | 第91页 |
·育性变化单株花粉育性观察 | 第91页 |
·育性变化单株结实性考察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远缘杂种后代繁殖方法 | 第92-93页 |
·父本基因型对远缘杂种F_1育性变化及其结实性影响 | 第93-94页 |
第七章 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F_2分离研究 | 第94-10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4-95页 |
·材料 | 第94页 |
·自由授粉来源的F_2 | 第94页 |
·秋水仙碱处理后自由授粉来源的F_2: | 第94页 |
·隔离条件下自由授粉来源的F_2: | 第94页 |
·方法 | 第94-95页 |
·株叶型分离观察 | 第94页 |
·雄蕊发育和形态观察 | 第94-95页 |
·花粉活力测定 | 第95页 |
·单株结实性观察 | 第95页 |
·相关分析 | 第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0页 |
·F_2株叶型分离 | 第95-96页 |
·F_2雄蕊发育和形态观察 | 第96-97页 |
·花粉育性分离 | 第97页 |
·单株结实性观察 | 第97-99页 |
·F_2花粉育性与其结实性相关分析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F_2畸型株和白菜型株的产生 | 第100页 |
·远缘杂种F_1代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雄性不育材料200210—1的初步研究 | 第101-1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材料来源 | 第101页 |
·方法 | 第101-103页 |
·不育株特性观察 | 第101页 |
·不育株育性稳定性研究 | 第101页 |
·不育株结实性考察 | 第101-102页 |
·败育时期观察 | 第102页 |
·恢保关系测定 | 第102页 |
·回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02页 |
·测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02页 |
·系内姊妹交 | 第102页 |
·系内可育株自交 | 第102页 |
·系内可育株回交 | 第102-103页 |
·测交群体内可育株反交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1页 |
·不育株形态特征 | 第103页 |
·不育株育性稳定性观察 | 第103-104页 |
·不育株结实性考察 | 第104-105页 |
·不育株败育时期观察 | 第105页 |
·恢保关系测定 | 第105-106页 |
·回交 | 第106页 |
·测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06-108页 |
·系内兄妹交 | 第108-109页 |
·系内可育株自交 | 第109-110页 |
·系内可育株回交 | 第110页 |
·测交群体内可育株反交 | 第110-11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11-115页 |
·不育材料200210—1不育类型及部分亲本的基因型 | 第111-112页 |
·显性核不育产生的原因 | 第112页 |
·显性核不育材料的应用 | 第112-115页 |
第九章 雄性不育材料7—209的初步研究 | 第115-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材料来源 | 第115页 |
·方法 | 第115-116页 |
·不育株自交和杂交结实性 | 第115页 |
·自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15页 |
·恢保关系测定 | 第115页 |
·测交 | 第115-1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18页 |
·不育株自交和杂交结实性 | 第116-117页 |
·自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17页 |
·自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17页 |
·测交后代育性表现 | 第117-118页 |
·讨论 | 第118-120页 |
·不育材料7—209的不育类型 | 第118页 |
·远缘杂交方向与雄性不育类型 | 第118页 |
·不育材料7—209的利用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