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过氧化氢酶概述 | 第9页 |
·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 第9-10页 |
·过氧化氢酶的应用领域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立题依据 | 第11-12页 |
·纺织行业对过氧化氢酶的“呼唤” | 第11-12页 |
·不同来源过氧化氢酶的性质比较 | 第12页 |
·生产菌株的选择依据 | 第12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诱导剂促进嗜热子囊菌合成过氧化氢酶的研究 | 第14-21页 |
·引言 | 第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菌种 | 第14页 |
·培养基 | 第14页 |
·甲萘醌 | 第14-15页 |
·培养方法 | 第15页 |
·发酵液挥发量的校正 | 第15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15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1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15页 |
·总糖的测定 | 第15-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6-20页 |
·外源诱导物H_2O_2 添加量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6页 |
·添加内源诱导物甲萘醌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6-19页 |
·甲萘醌添加量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6-17页 |
·甲萘醌添加时间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7-18页 |
·甲萘醌的添加方式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甲萘醌与H_2O_2 的混合添加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T. aurantiacus WSH03-01 合成过氧化氢酶分批发酵条件优化及放大研究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菌种及培养基 | 第21页 |
·菌种 | 第21页 |
·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微量元素液 | 第21页 |
·基础发酵培养基(g/L) | 第21页 |
·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种子培养 | 第21-22页 |
·过氧化氢酶的分批发酵 | 第22页 |
·生物量测定 | 第22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22页 |
·乙醇测定 | 第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接种量对细胞生长及过氧化氢酶酶活的影响 | 第22-23页 |
·搅拌转速对细胞生长及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23-25页 |
·过氧化氢酶分批发酵过程中控制不同搅拌转速下溶氧浓度的变化 | 第24页 |
·搅拌转速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搅拌转速对过氧化氢酶合成的影响 | 第25页 |
·初始添加乙醇对过氧化氢酶发酵各参数的影响 | 第25-27页 |
·流加乙醇对细胞生长及过氧化氢酶酶活的影响 | 第27页 |
·发酵过程的放大 | 第27-30页 |
·30 L 罐中过氧化氢酶的发酵生产 | 第28-29页 |
·30 L 发酵罐中两阶段控制搅拌转速对过氧化氢酶发酵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过氧化氢酶保存稳定性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 第31-39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31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过氧化氢酶的保存实验 | 第32页 |
·粗酶去除过氧化氢效果实验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过氧化氢酶的初步提取 | 第32-33页 |
·酶液的盐析 | 第32-33页 |
·酶液的超滤 | 第33页 |
·酶液存放稳定性研究 | 第33-34页 |
·酶液在4℃的存放稳定性 | 第33-34页 |
·酶液在40℃的存放稳定性 | 第34页 |
·不同稳定剂对过氧化氢酶在40℃保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稳定剂对过氧化氢酶盐析-磷酸缓冲液酶液保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稳定剂对过氧化氢酶盐析-Tris 缓冲液酶液保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稳定剂对发酵超滤酶液保存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页 |
·过氧化氢酶粗酶液去除H_2O_2 的应用实验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