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第一篇 理论研究 | 第12-31页 |
一、“肾虚”在慢性肾炎中的病因病机学研究 | 第12-19页 |
1.对“肾虚”的认识 | 第12页 |
2.病因学研究 | 第12-16页 |
·正虚 | 第12-14页 |
·标实 | 第14-16页 |
3.病机学研究 | 第16-17页 |
·肾失封藏 | 第16页 |
·开阖失职 | 第16页 |
·殃及他脏 | 第16-17页 |
·肾虚湿(热)瘀 | 第17页 |
4.结语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二、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 | 第19-25页 |
1.对“湿热”的认识 | 第19页 |
2.湿热的产生 | 第19-20页 |
3.慢性肾炎中“湿热证”的辨证 | 第20-21页 |
4.湿热是慢性肾炎进展的基本环节 | 第21-24页 |
5.结语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三、“瘀血”与慢性肾炎的研究 | 第25-31页 |
1.对“瘀血”的认识 | 第25-26页 |
2.“瘀血”的产生 | 第26-27页 |
·因实致瘀 | 第26-27页 |
·因虚致瘀 | 第27页 |
3.慢性肾脏病中“瘀血”的特点 | 第27-28页 |
·肾病瘀血证的表现 | 第27-28页 |
·肾病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 第28页 |
4.“瘀血”病机与肾病 | 第28-30页 |
·瘀血与肾病辨病 | 第28-29页 |
·肾虚湿(热)瘀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第二篇 临床研究 | 第31-67页 |
一、孙伟教授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经验 | 第31-37页 |
1.立法依据 | 第31-33页 |
2.临证运用 | 第33-36页 |
·益肾为本,兼顾五脏 | 第33页 |
·清利活血,贯穿始终 | 第33-34页 |
·分清标本,辨证运用 | 第34-35页 |
·随证加减,知常达变 | 第35页 |
·辨证辨病,综合治疗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二、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37-67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37-45页 |
1.患者资料 | 第37-38页 |
2.诊断标准 | 第38-42页 |
3.纳入标准 | 第42页 |
4.排除标准 | 第42页 |
5.治疗方法 | 第42-43页 |
6.观察指标 | 第43页 |
7.疗效判定标准 | 第43-44页 |
8.终点事件的定义 | 第44-45页 |
9.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45页 |
10.统计学方法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61页 |
1.疗效分析 | 第45-46页 |
2.证型分布及演变 | 第46-48页 |
3.症状积分变化 | 第48-49页 |
4.尿检红细胞的变化 | 第49-51页 |
5.尿蛋白变化 | 第51-53页 |
6.血肌酐的变化 | 第53-58页 |
7.血清白蛋白的变化 | 第58-59页 |
8.血脂的变化 | 第59-60页 |
9.肾生存率分析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6页 |
1.益肾清利活血治法分析 | 第62页 |
2.疗效分析 | 第62页 |
3.证治规律的研究 | 第62-63页 |
4.对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的影响 | 第63页 |
5.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6.对患者生活状况的影响 | 第64页 |
7.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附表1 慢性肾炎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67-70页 |
附表2 慢性肾衰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