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19-20页 |
2.2 杂交配组及杂种自交后代的选育 | 第20-21页 |
2.3 转基因水稻植株总DNA的PCR分析 | 第21页 |
2.4 转基因水稻胚乳总RNA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21-22页 |
2.4.1 水稻胚乳总R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4.2 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的制备 | 第22页 |
2.4.3 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22页 |
2.5 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分支酶的Western杂交分析 | 第22-23页 |
2.5.1 水稻成熟种子总蛋白的提取 | 第22-23页 |
2.5.2 SDS-PAGE | 第23页 |
2.5.3 Western杂交分析 | 第23页 |
2.6 水稻成熟种子中GBSS蛋白表达量分析 | 第23-24页 |
2.6.1 水稻成熟种子GBSS蛋白的提取 | 第23-24页 |
2.6.2 GBSS蛋白的SDS-PAGE | 第24页 |
2.7 水稻未成熟种子中分支酶活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8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的测定 | 第24-25页 |
2.9 稻米淀粉凝胶特性测定 | 第25页 |
2.10 稻米淀粉溶液的吸收光谱测定 | 第25页 |
2.11 水稻花粉萌发率调查 | 第25页 |
2.12 田间性状调查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4页 |
3.1 转基因水稻自交后代植株的PCR分析 | 第26-27页 |
3.2 各杂交组合自交后代中双纯合体的选育 | 第27-29页 |
3.3 含双反义分支酶基因自交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 | 第29-35页 |
3.3.1 F_4成熟种子 | 第29-30页 |
3.3.2 F_5成熟种子 | 第30-32页 |
3.3.3 F_6成熟种子 | 第32-33页 |
3.3.4 F_4-F_6代成熟种子直链淀粉含量综合分析 | 第33-35页 |
3.4 含双反义分支酶基因自交后代中内源分支酶基因的表达 | 第35-39页 |
3.4.1 内源分支酶蛋白的Western杂交分析 | 第35-36页 |
3.4.2 内源分支酶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36-37页 |
3.4.3 内源分支酶活性的分析 | 第37-39页 |
3.5 含双反义分支酶基因自交后代中内源蜡质基因的表达 | 第39页 |
3.6 转双反义分支酶基因水稻种子淀粉的理化特性 | 第39-42页 |
3.7 聚合两个反义分支酶基因后对转基因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8 聚合反义Sbe1、Sbe3基因对水稻籽粒外观的影响 | 第44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