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可能性 | 第10-23页 |
第一节 诠释学的历史和传统 | 第10-12页 |
a) 作为解释技巧出现的诠释学 | 第10页 |
b) 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诠释学 | 第10-11页 |
c) 海德格尔本体论转向后的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 第12-16页 |
a)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本体论特征概述 | 第12-14页 |
b) 《真理与方法》的写作体例与该书中蕴涵的自然科学诠释学倾向 | 第14-15页 |
c) 《真理与方法》遗留下来的对自然科学解读的空白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可能性 | 第16-23页 |
a)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截然二分的传统为诠释学解读自然科学带来困难 | 第16-17页 |
b) 海德格尔诠释学本体论转向为诠释学解读自然科学带来契机 | 第17页 |
c)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解读自然科学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d)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理论的诠释学性质 | 第23-34页 |
第一节 科学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带着理论前见观察和思考问题 | 第24-29页 |
a) “纯粹观察”的培根式神话 | 第24页 |
b) 观察渗透理论与范式理论的诠释学意蕴 | 第24-26页 |
c) 诠释学视野下作为理论前提的前见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制约作用 | 第26-29页 |
第三节 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它的诠释学性质——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发现过程的实例分析 | 第29-34页 |
a) 依据《圣经》第谷·布拉赫反对哥白尼日心说 | 第29-30页 |
b) 开普勒对天体进行的圣经式解释 | 第30-31页 |
c) 意义框架下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彰显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诠释性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科学史的诠释学性质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关于历史的一般理论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几种具有影响的编史学理论 | 第35-39页 |
a) 传统科学编史学 | 第35-37页 |
b) 约定主义编史学 | 第37页 |
c) 理性主义的编史学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诠释学视野下的编史学 | 第39-45页 |
a) 前见与传统:史学家无法摆脱的叙事结构 | 第39-40页 |
b) 对历史传承物——文本的意义理解 | 第40-42页 |
c) 读懂历史:效果历史意识中的视域融合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