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区1959年粮荒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 (三)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 1、难点 | 第14页 | 
| 2、创新点 | 第14-15页 | 
| 3、不足 | 第15页 | 
| (四) 相关界定和其他说明 | 第15-17页 | 
| 一、1959年粮荒背景 | 第17-23页 | 
| (一)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的形势 | 第17-19页 | 
| 1、全国的形势 | 第17页 | 
| 2、济宁概况 | 第17-19页 | 
| (二) “左”倾思想的严重泛滥 | 第19-23页 | 
|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 第19-20页 | 
| 2、济宁地区“大跃进”运动概况 | 第20-23页 | 
| 二、1959年粮荒表现 | 第23-26页 | 
| 三、“天灾”乎 | 第26-29页 | 
| 四、“人祸”也 | 第29-43页 | 
| (一) 浮夸风沉重打击了农业 | 第29-33页 | 
| 1、征了过头粮 | 第29-31页 | 
| 2、农村劳动力缺乏 | 第31-32页 | 
| 3、耕地面积减少 | 第32-33页 | 
| (二) 浮夸风间接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33-38页 | 
| 1、“一大二公”共了老百姓的产 | 第33-35页 | 
| 2、平均分配挫伤农民积极性 | 第35-36页 | 
| 3、公共食堂寅吃卯粮 | 第36-38页 | 
| (三)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极大冲击了农业 | 第38-40页 | 
| (四) 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强迫命令、瞎指挥风 | 第40-43页 | 
| 五、对济宁地区1959年粮荒成因的历史反思 | 第43-48页 | 
| 六、结论 | 第48-50页 | 
| 注释 | 第50-57页 | 
| 参考书目 | 第57-6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