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2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4-16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14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5页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五) 病情分级标准 | 第15-16页 |
(六) 疗效标准 | 第16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6页 |
三、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四、实验方法 | 第17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17页 |
六、结果 | 第17-22页 |
(一) 治疗组、对照组疗效比较 | 第17页 |
(二) 治疗组、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第17页 |
(三)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第17-21页 |
(四)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第21页 |
(五)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实验研究 | 第22-25页 |
一、平痤饮对小鼠睾酮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二) 结果 | 第22-23页 |
二、平痤饮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23-25页 |
(一) 材料 | 第23页 |
(二) 方法 | 第23-24页 |
(三) 结果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3页 |
一、痤疮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5-26页 |
二、现代医学对痤疮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女性迟发性痤疮发病情况 | 第27-28页 |
四、方药分析 | 第28-30页 |
五、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 第30页 |
六、平痤饮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作用机理探讨 | 第30-33页 |
(一) 抗雄性激素作用 | 第30-31页 |
(二) 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 | 第31-32页 |
(三) 改善微循环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 第32页 |
(四) 抗炎作用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综述 | 第3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