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 第1-9页 |
二、清代地方官员捏灾冒赈的形式 | 第9-15页 |
(一) 报灾不实 | 第10-11页 |
(二) 勘查多开花户,勒索卖票 | 第11-13页 |
(三) 发赈短少剋扣 | 第13-15页 |
三、清代地方官员捏灾冒赈的特点 | 第15-31页 |
(一) 赈灾普遍化 | 第15-18页 |
(二) 地方官员捏灾冒赈的特点 | 第18-28页 |
1.普遍性 | 第18-24页 |
2.集团性 | 第24-25页 |
3.隐蔽性 | 第25-28页 |
(三) 清代中后期捏灾冒赈的趋势 | 第28-31页 |
四、清代地方官员捏灾冒赈的影响 | 第31-37页 |
(一) 恶化灾民生计 | 第31-33页 |
(二) 异化社会心理 | 第33-34页 |
(三) 危及与冒赈有牵连的官员 | 第34-35页 |
(四) 激化社会矛盾 | 第35-37页 |
总结 | 第37-39页 |
附1 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六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 | 第39-41页 |
附2 嘉庆十三年江苏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案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