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 ·苹果黑星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苹果黑星病的分布 | 第12页 |
| ·苹果星病症状 | 第12-13页 |
| ·病原学研究 | 第13-15页 |
| ·病菌的侵染过程与寄主的反应 | 第15-16页 |
| ·苹果黑星病的抗病育种 | 第16-18页 |
| ·苹果黑星病流行学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病害循环 | 第19-20页 |
| ·假囊壳发育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孢子侵染 | 第21-23页 |
| ·苹果黑星病菌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23页 |
| ·我国苹果黑星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2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陕西省苹果主产区黑星病病情分布 | 第25-29页 |
| ·调查地点、品种及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 ·防治建议 | 第27-28页 |
|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 第27页 |
| ·抗病育种 | 第27页 |
| ·农业防治 | 第27-28页 |
| ·药剂防治 | 第2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初侵染源研究 | 第29-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苹果园的选择 | 第29页 |
| ·落叶上假囊壳数量、分生孢子存活率的测定 | 第29页 |
| ·芽鳞内外分生孢子的存活率 | 第29-30页 |
| ·果园内空气中子囊孢子数量变化 | 第30页 |
| ·苹果黑星病时间动态 | 第30页 |
|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落叶上假囊壳数量及分生孢子的存活率 | 第30-31页 |
| ·芽鳞内外分生孢子的数量及其存活率 | 第31-32页 |
| ·果园内空气中子囊孢子数量 | 第32页 |
| ·捕捉到苹果黑星病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及病叶率时间动态间关系 | 第3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苹果黑星病潜育期及其病原菌产孢量的研究 | 第34-3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病原菌 | 第34页 |
| ·供试苹果苗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潜育期测定方法 | 第34页 |
| ·温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病斑产孢量测定方法 | 第34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潜育期与品种的关系 | 第35页 |
| ·潜育期与温度关系 | 第35-36页 |
| ·病斑产孢量 | 第3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致病性研究 | 第37-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病原菌 | 第37页 |
| ·苹果品种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37页 |
| ·潜育期的测定 | 第37页 |
| ·反应型测定 | 第37页 |
| ·平均严重度测定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苹果黑星病不同菌株在5个品种上的反应型 | 第38-39页 |
| ·不同菌株在5个品种上的平均严重度 | 第39-4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图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