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 | 第1-25页 |
1.1 六西格玛的含义及理念 | 第9-13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六西格玛在国外发展的状况 | 第13-14页 |
1.2.2 联合信号/霍尼韦尔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的成果案例 | 第14-15页 |
1.2.3 六西格玛在中国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4 中兴通讯实施六西格玛的经验 | 第16-18页 |
1.3 与其他质量管理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第18-21页 |
1.3.1 六西格玛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 第18-19页 |
1.3.2 六西格玛和QC小组活动 | 第19-20页 |
1.3.3 六西格玛和ISO9000 | 第20-21页 |
1.4 开展六西格玛管理的意义 | 第21-24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2 系统的框架 | 第25-44页 |
2.1 六西格玛管理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2.1.1 六西格玛管理执行成员 | 第25-27页 |
2.1.2 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条件 | 第27页 |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方法和程序 | 第27-32页 |
2.2.1 六西格玛改进(DMAIC) | 第27-29页 |
2.2.2 六西格玛设计(DFSS) | 第29-31页 |
2.2.3 DMAIC和DFSS差异和联系 | 第31-32页 |
2.3 六西格玛管理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 第32-43页 |
2.3.1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Gage R%R) | 第32-34页 |
2.3.2 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 第34-37页 |
2.3.3 质量功能展开(QFD) | 第37-39页 |
2.3.4 柏拉图(Pareto Chart) | 第39-40页 |
2.3.5 因果分析图(鱼骨图)(Cause-and-Effect Diagram) | 第40-42页 |
2.3.6 流程图(Process Mapping) | 第42页 |
2.3.7 直方图(Histogram) | 第42-43页 |
2.3.8 控制图(Control Chart) | 第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3 成发科技公司六西格玛管理的系统框架 | 第44-52页 |
3.1 组建组织机构 | 第44-45页 |
3.2 制定工作程序 | 第45-46页 |
3.3 确定六西格玛项目实施步骤 | 第46-47页 |
3.4 关键技术应用开发 | 第47-52页 |
4 六西格玛管理改进项目实例 | 第52-66页 |
4.1 提高LJ93786第30工序支板高度差合格率的改进 | 第52-61页 |
4.1.1 定义阶段 | 第52-53页 |
4.1.2 测量阶段 | 第53-57页 |
4.1.3 分析阶段 | 第57-58页 |
4.1.4 改进阶段 | 第58-59页 |
4.1.5 控制阶段 | 第59-61页 |
4.2 消除叶身纵向磨痕线的改进 | 第61-65页 |
4.2.1 定义阶段 | 第61-62页 |
4.2.2 测量阶段 | 第62页 |
4.2.3 分析阶段 | 第62-63页 |
4.2.4 改进阶段 | 第63页 |
4.2.5 控制阶段 | 第63-65页 |
4.3 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 | 第66-73页 |
5.1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66-67页 |
5.2 如何深入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活动 | 第67-71页 |
5.2.1 六西格玛的两大误解 | 第67页 |
5.2.2 六西格玛活动主要影响因素 | 第67-69页 |
5.2.3 六西格玛成功实施的做法 | 第69-71页 |
5.3 理性看待六西格玛 | 第71-73页 |
6 本课题的进一步工作 | 第73-74页 |
6.1 人员培训 | 第73页 |
6.2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和完善 | 第73页 |
6.3 项目的深入开展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声明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