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 第13-15页 |
·生物质能的定义及特点 | 第13-14页 |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4-15页 |
3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4页 |
·生物质能转换和利用技术 | 第15-19页 |
·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4页 |
4 生物质水解制取燃料乙醇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生物质水解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综述 | 第25-42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生物质水解制取燃料乙醇技术 | 第25-31页 |
·乙醇汽油 | 第25-26页 |
·发酵法制取燃料乙醇 | 第26-31页 |
3 生物质水解 | 第31-38页 |
·浓酸水解 | 第31-32页 |
·酶水解 | 第32-33页 |
·稀酸水解 | 第33-38页 |
4 生物质水解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生物质两步超低酸水解的试验研究 | 第42-54页 |
1 引言 | 第42页 |
2 超低酸水解装置 | 第42-45页 |
·试验装置 | 第42-44页 |
·试验操作及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 纤维素超低酸水解 | 第45-50页 |
·纤维素物料特性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4 半纤维素高压液态水法水解较佳工况的确定 | 第50-51页 |
5 生物质两步超低酸水解 | 第51-53页 |
·试验原料 | 第51页 |
·生物质两步超低酸水解工艺流程 | 第51-5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生物质超低酸水解产物的分析研究 | 第54-80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4-61页 |
·液体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54-60页 |
·固体残渣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1-78页 |
·水解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液体产物中糖种类的分析研究 | 第63-66页 |
·生物质水解液中副产物的定性研究 | 第66-73页 |
·生物质及其水解残渣的SEM分析 | 第73-76页 |
·纤维素残渣的热重分析 | 第76页 |
·生物质水解残渣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 第76-77页 |
·速生杨残渣组分分析 | 第77-7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生物质二步超低酸水解机理研究 | 第80-96页 |
1 概述 | 第80页 |
2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的组成及相关特性 | 第80-82页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的组成 | 第80-82页 |
·木质纤维原料的相关化学特性 | 第82页 |
3 纤维素的水解机理 | 第82-90页 |
·纤维素的结构 | 第82-84页 |
·纤维素的超低酸水解机理 | 第84-90页 |
4 半纤维素水解机理 | 第90-94页 |
·半纤维素的结构及其物料特性 | 第90-92页 |
·半纤维素的水解机理 | 第92-94页 |
5 典型生物质水解机理 | 第94-95页 |
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生物质二步超低酸水解数学模型研究 | 第96-107页 |
1 概述 | 第96页 |
2 生物质稀酸水解模型简述 | 第96-98页 |
3 纤维素超低酸水解非均相模型研究 | 第98-102页 |
·模型假设 | 第98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98-100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100-101页 |
·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101-102页 |
4 半纤维素高温液态水水解动力学研究 | 第102-106页 |
·试验装置 | 第102-103页 |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03-10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生物质水解液发酵制取燃料乙醇的研究 | 第107-120页 |
1 概述 | 第107页 |
2 生物质水解液发酵综述 | 第107-111页 |
·水解液成分对发酵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生物质水解发酵液的解毒 | 第110-111页 |
3 水解液发酵的材料和方法 | 第111-115页 |
·水解液预处理 | 第111-112页 |
·菌种的选择和最佳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112页 |
·培养基 | 第112页 |
·种子液制备 | 第112-113页 |
·菌种的驯化 | 第113页 |
·发酵 | 第11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13页 |
·分析方法 | 第113-115页 |
·计算公式 | 第115页 |
4 发酵对乙醇转化率的影响研究 | 第115-117页 |
·两种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 第115页 |
·菌种驯化对发酵制乙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样品过中和处理后的发酵情况对比 | 第116页 |
·菌种对速生杨第一步水解液发酵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 技术评价与预测研究 | 第117-119页 |
6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20-122页 |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页 |
3 本文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附录1: 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还原糖 | 第122-124页 |
附录2: 典型生物质二步超低酸水解液体产物GC-MS总离子流图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