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图像格式转换芯片的算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 ·背景和必要性 | 第8-9页 |
|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 第9页 |
| ·市场需求分析 | 第9-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 ·主要技术指标和水平 | 第11-12页 |
| ·创新点、关键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 | 第12-13页 |
| ·技术工艺路线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系统基本结构 | 第14-25页 |
| ·系统概述 | 第14-16页 |
| ·芯片组成 | 第14-15页 |
| ·主要芯片指标 | 第15-16页 |
| ·VGA 信号的转换电路 | 第16-18页 |
| ·视频转换电路 | 第18-20页 |
| ·I2C 协议简介 | 第20-25页 |
| ·I2C 总线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 ·I2C 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 ·I2C 协议的工作时序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视频去隔行算法研究 | 第25-35页 |
| ·去隔行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 ·常用的隔行转逐行算法 | 第26-29页 |
| ·线性滤波算法 | 第26-28页 |
| ·非线性算法 | 第28-29页 |
| ·本系统所采用的去隔行算法 | 第29-35页 |
| ·场间均值算法 | 第30-31页 |
| ·基于图像边缘保持的二维滤波算法-十字滤波 | 第31-32页 |
| ·权值α的计算 | 第32-33页 |
| ·运动自适应算法计算最终像素值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帧频提升算法研究 | 第35-46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帧频提升的基本算法原理 | 第35-36页 |
| ·非运动补偿线性插帧 | 第36-38页 |
| ·简单的帧复制插帧方法 | 第36-38页 |
| ·时间线性平均插帧算法 | 第38页 |
| ·运动补偿线性插帧 | 第38-40页 |
| ·直接插补 | 第39页 |
| ·带运动补偿的线性平均 | 第39-40页 |
| ·非运动补偿非线性插帧 | 第40-41页 |
| ·非运动补偿的中值滤波算法 | 第40-41页 |
| ·运动补偿非线性插帧 | 第41-46页 |
| ·可变帧频比率的非线性帧频提升 | 第41-43页 |
| ·带运动补偿的中值滤波 | 第43-44页 |
| ·运动自适应帧频提升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运动估计算法 | 第46-63页 |
| ·运动估计概述 | 第46-48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运动场与光流 | 第47页 |
| ·运动估计方法分类 | 第47-48页 |
| ·块匹配运动估计 | 第48-54页 |
| ·概述 | 第48-49页 |
| ·块匹配运动估计的相关概念 | 第49-51页 |
| ·块匹配的主要搜索方法比较 | 第51-54页 |
| ·运动估计算法选择和实现 | 第54-63页 |
| ·运动估计基本实现流程 | 第54-57页 |
| ·全搜索法块匹配模拟 | 第57-58页 |
| ·以块为搜索单位的三步搜索法 | 第58-59页 |
| ·以像素为搜索单位的三步搜索法 | 第59-60页 |
| ·优化后的三步搜索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运动自适应帧频提升算法的实现 | 第63-71页 |
| ·实现方案概述 | 第63-65页 |
| ·对系统工作说明 | 第64页 |
| ·帧提取模块基本算法 | 第64-65页 |
| ·三步搜索硬件实现设想 | 第65-71页 |
| ·运动矢量检测的具体实现 | 第65-66页 |
| ·算法行为级描述 | 第66-68页 |
| ·关于存储器分配 | 第68-70页 |
| ·处理单元(PE)的结构 | 第7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