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1. 1 莴苣属和岩参属的分类简史 | 第13-15页 |
1. 2 毛鳞菊属和细莴苣属的分类简史 | 第15-16页 |
1. 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7-23页 |
2. 1 形态性状 | 第17-18页 |
2. 2 叶表皮 | 第18-19页 |
2. 3 瘦果解剖学 | 第19-20页 |
2. 4 瘦果电镜扫描 | 第20-21页 |
2. 5 细胞学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形态性状 | 第23-37页 |
3. 1 习性 | 第23页 |
3. 2 叶 | 第23-26页 |
3. 3 头状花序 | 第26-28页 |
3. 4 总苞片 | 第28-30页 |
3. 5 舌状小花 | 第30-31页 |
3. 6 瘦果 | 第31-37页 |
第四章 叶表皮 | 第37-41页 |
4. 1 叶表皮细胞特征 | 第37-38页 |
4. 2 气孔器特征 | 第38-39页 |
4. 3 叶表皮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瘦果解剖学 | 第41-49页 |
5. 1 术语 | 第41-42页 |
5. 2 瘦果果壁解剖特征 | 第42-44页 |
5. 3 基于瘦果果壁解剖学特征的分属检索表 | 第44-47页 |
5. 4 瘦果解剖学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瘦果表面电镜扫描 | 第49-54页 |
6. 1 术语 | 第49页 |
6. 2 瘦果表面电镜扫描微形态特征 | 第49-50页 |
6. 3 根据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的毛鳞菊属及近缘属的检索表 | 第50-52页 |
6. 4 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细胞学 | 第54-62页 |
7. 1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54-58页 |
7. 2 前人有关莴苣属及其近缘属染色体研究的资料 | 第58-59页 |
7. 3 染色体资料的系统学意义 | 第59-62页 |
第八章 分支系统学 | 第62-72页 |
8. 1 内类群和外类群的选择 | 第62页 |
8. 2 性状及性状分析 | 第62-66页 |
8. 3 分支分析 | 第66-69页 |
8. 4 毛鳞菊属和细莴苣属的系统学位置 | 第69-70页 |
8. 5 基于微观性状特征的毛鳞菊属和细莴苣属及近缘属的检索表 | 第70-72页 |
第九章 地理分布 | 第72-79页 |
9. 1 生境 | 第72页 |
9. 2 地理分布 | 第72-79页 |
9. 2. 1 属的地理分布 | 第72-73页 |
9. 2. 2 毛鳞菊属种的地理分布 | 第73-78页 |
9. 2. 3 细莴苣属种的地理分布 | 第78-79页 |
第十章 毛鳞菊属和细莴苣属的分类学修订 | 第79-119页 |
10. 1 毛鳞菊属 | 第79-110页 |
10. 1. 1 属的描述 | 第79-80页 |
10. 1. 2 分种检索表 | 第80-81页 |
10. 1. 3 分种描述 | 第81-110页 |
10. 1. 4 不包括在毛鳞菊属内的种 | 第110页 |
10. 2 细莴苣属 | 第110-119页 |
10. 2. 1 属的描述 | 第111页 |
10. 2. 2 分种检索表 | 第111-112页 |
10. 2. 3 分种描述 | 第112-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一: 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 第131-137页 |
附录二: 图版 | 第13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