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 第1-7页 |
前 言 | 第7-8页 |
一、 沉默权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 第8-15页 |
(一) 沉默权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1 、发端于英国 | 第8-9页 |
2 、彰显于美国 | 第9-10页 |
3 、法治国家普遍采纳 | 第10-11页 |
4 、确认为国际准则 | 第11页 |
(二) 沉默权的内涵 | 第11-15页 |
1 、沉默权的含义 | 第11-12页 |
2 、沉默权的内容 | 第12-13页 |
3 、沉默权的保障 | 第13-15页 |
二、 沉默权产生依据和价值 | 第15-23页 |
(一) 沉默权产生的依据 | 第15-18页 |
1 、从起源看沉默权产生的依据 | 第15页 |
2 、从英美沉默权制度改革的视角看沉默权设置的理由 | 第15-17页 |
3 、从社会人文视角看沉默权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 第17-18页 |
(二) 沉默权的功能 | 第18-20页 |
1 、诉讼结构功能 | 第18-19页 |
2 、诉权平衡功能 | 第19-20页 |
3 、人权保障功能 | 第20页 |
(三) 沉默权的价值 | 第20-23页 |
1 、法治价值 | 第20-21页 |
2 、政制价值 | 第21-22页 |
3 、人文价值 | 第22-23页 |
三、 沉默权与我国相关立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23-28页 |
(一) 我国的相关立法情况 | 第23-24页 |
(二) 沉默权与“如实回答” | 第24-25页 |
(三) 沉默权与禁止刑讯逼供 | 第25-26页 |
(四) 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 第26-28页 |
四、 我国引入沉默权制度的条件与可能 | 第28-33页 |
(一) 我国引入沉默权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1 、确立沉默权是实现刑事诉讼民主和公正的需要 | 第28-29页 |
2 、确立沉默权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29页 |
3 、确立沉默权是有效遏制刑讯逼供需要 | 第29-30页 |
4 、确立沉默权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结果 | 第30-31页 |
(二) 我国引入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1 、社会思想基础 | 第31页 |
2 、法律框架基础 | 第31-32页 |
3 、司法实践基础 | 第32-33页 |
五、 我国引入沉默权制度模式选择与协调 | 第33-40页 |
(一) 理念与目标选择 | 第33-37页 |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3-34页 |
2 、保证刑事诉讼目的更好的实现 | 第34-35页 |
3 、最大限度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 第35-36页 |
4 、确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 | 第36-37页 |
(二) 立法模式 | 第37-40页 |
1 、确立沉默权制度 | 第37页 |
2 、制定沉默权得以实现的配套规则 | 第37-38页 |
3 、设置沉默权的限制规定 | 第38-40页 |
结 语 | 第40-41页 |
参考书目及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