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4页 |
| ·仪器 | 第20-21页 |
| ·药品 | 第21-23页 |
| ·培养基 | 第23页 |
| ·初筛培养基 | 第23页 |
| ·发酵基础培养基 | 第23页 |
| ·斜面培养基 | 第23页 |
| ·主要溶液 | 第23-24页 |
| ·磷酸缓冲液Ⅰ | 第23页 |
| ·磷酸缓冲液Ⅱ | 第23-24页 |
| ·硼酸缓冲溶液 | 第24页 |
| ·内标溶液 | 第24页 |
| ·对照溶液 | 第24页 |
| ·底物溶液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24-26页 |
| ·3-苯基乳酸手性化合物拆分电泳条件 | 第24-25页 |
| ·磷酸缓冲液Ⅱ为缓冲溶液的苯丙酮酸和3-苯基乳酸的分离条件 | 第25页 |
| ·硼酸盐为缓冲溶液的苯丙酮酸和3-苯基乳酸的分离条件 | 第25页 |
| ·3-苯基乳酸的构型的定性分析 | 第25页 |
| ·D-3-苯基乳酸和苯丙酮酸的定量分析 | 第25-26页 |
| ·菌种筛选方法 | 第26-27页 |
| ·取样地点 | 第26页 |
| ·菌种初筛 | 第26页 |
| ·菌种复筛 | 第26-27页 |
| ·菌种鉴定 | 第27页 |
| ·形态观察 | 第27页 |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7页 |
| ·Biolog菌种鉴定仪鉴定 | 第27页 |
| ·发酵、转化方法 | 第27-29页 |
| ·菌种保藏 | 第27页 |
| ·培养方法 | 第27-29页 |
| ·转化方法 | 第29页 |
| ·测定、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 ·分离度的计算 | 第29页 |
| ·产物ee值的计算 | 第29页 |
| ·菌体干重的测定 | 第29页 |
| ·酶活力和酶比活力的计算 | 第29-30页 |
| ·转化率的计算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3页 |
| ·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1-37页 |
| ·3-苯基乳酸手性化合物拆分电泳条件 | 第31-34页 |
| ·手性选择剂的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 第31页 |
| ·缓冲溶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环糊精浓度对拆分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缓冲溶液浓度对拆分的影响 | 第33页 |
| ·分离温度、分离电压对拆分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苯基乳酸构型确定 | 第34-35页 |
| ·磷酸缓冲溶液Ⅱ为缓冲溶液的苯丙酮酸和3-苯基乳酸的分离条件 | 第35-36页 |
| ·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35页 |
| ·电泳电压和温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硼酸盐为缓冲溶液的苯丙酮酸和3-苯基乳酸的分离条件 | 第36页 |
| ·3-苯基乳酸的定量分析 | 第36-37页 |
| ·菌种的筛选 | 第37-40页 |
| ·菌种鉴定 | 第40-41页 |
| ·菌株T01的形态观察 | 第40页 |
| ·菌株T01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40-41页 |
| ·菌株T01的Biolog菌种鉴定仪鉴定 | 第41页 |
| ·菌株S.haemolyticus T01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1-47页 |
|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碳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3页 |
|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页 |
| ·培养基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页 |
| ·底物的诱导作用 | 第45-46页 |
| ·培养基装瓶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页 |
|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菌株S.haemolyticus T01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47-51页 |
| ·底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48页 |
| ·缓冲溶液的类型对转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 ·pH值对转化的影响 | 第49页 |
| ·温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表面活性剂对转化的影响 | 第50页 |
| ·转化过程时间曲线 | 第50-51页 |
| ·菌株S. haemolyticus T01致病性讨论 | 第51-52页 |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52-53页 |
| 4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