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序言 | 第8-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一)语言学基础 | 第10-11页 |
1 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更不是个人现象 | 第10页 |
2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 第10-11页 |
3 语言的本质--交际工具 | 第11页 |
(二) 信息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三) 逻辑学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 逻辑思维学基础上的交流过程 | 第12-13页 |
2 思维与表达 | 第13-14页 |
(四) 心理学基础 | 第14-16页 |
1 教的认知系统 | 第14-15页 |
2 学的认知系统 | 第15页 |
3 认知反馈系统 | 第15-16页 |
(五) 科学认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形成的表现形式 | 第16-17页 |
2 科学语言是科学认识成果交流和传播的工具 | 第17-18页 |
3 科学语言的内容和类型 | 第18-19页 |
三 表达与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第19-25页 |
(一) 知识与技能 | 第19-20页 |
1 知识 | 第19页 |
2 技能 | 第19-20页 |
(二) 探究过程的表达与交流 | 第20-22页 |
1 科学探究的定义 | 第20-21页 |
2 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 | 第21页 |
3 科学探究的作用 | 第21页 |
4 表达与交流能力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三) 情感 | 第22-25页 |
1 是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 第22-24页 |
2 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需要 | 第24-25页 |
四 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25-29页 |
(一) 讲授策略 | 第25-27页 |
1 开头语言的鼓动性 | 第25-26页 |
2 讲解语言的精确性 | 第26页 |
3 描述语言的化学性 | 第26页 |
4 过渡语言的导向性 | 第26页 |
5 “变化”语言的机动性 | 第26页 |
6 比喻语言的形象性 | 第26页 |
7 调节语言的趣味性 | 第26-27页 |
8 “强化”语言的时空性 | 第27页 |
(二) 对话策略 | 第27-28页 |
1 对话策略的含义 | 第27页 |
2 对话策略的形 | 第27-28页 |
(三) 指导策略 | 第28-29页 |
五 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基本要求 | 第29-39页 |
(一) 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 第29-34页 |
1 深化认识,明确目的 | 第29-30页 |
2 讲清规律,名实相见 | 第30-31页 |
3 注重基础——元素符号的学习 | 第31页 |
4 抓住关键——化学式的学习 | 第31-32页 |
5 突破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 第32-34页 |
(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 第34-39页 |
1 加强实验现象的表述 | 第34-36页 |
2 规范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