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经验探讨
Abstract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 SLE中医病名考证 | 第13-16页 |
二、 SLE病因病机探究 | 第16-23页 |
1 病因病机概论 | 第16-17页 |
2 导师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23页 |
·肾虚阴亏乃发病之本 | 第17-19页 |
·毒瘀内蕴为致病之标 | 第19-20页 |
·肾虚瘀毒为病机关键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3页 |
三、 SLE辨证论治 | 第23-46页 |
1 SLE中医药治疗现状 | 第23-25页 |
2 SLE分型论治现状 | 第25-31页 |
·SLE中医临床证型分类调查研究 | 第25-29页 |
·对SLE辨证分型论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3 补肾化毒大法是治疗SLE活动期的有效策略 | 第31-46页 |
·肾虚瘀毒证症状学基础 | 第31-32页 |
·补肾化毒法剖析及现代研究依据 | 第32-34页 |
·SLE活动期临证辨治不可拘泥于补肾化毒一法 | 第34页 |
·狼疮静颗粒的组方意义及主要药物作用分析 | 第34-35页 |
·狼疮静颗粒临床试验结果评述 | 第35-38页 |
·小结:对中医药治疗SLE现状的评述 | 第38-46页 |
四、 SLE中医药实验研究 | 第46-59页 |
1 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第46页 |
2 狼疮静颗粒动物实验结果评述 | 第46-59页 |
·对NZB/WF1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46-51页 |
·对BXSB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51-54页 |
·对ICR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54页 |
·狼疮静颗粒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9页 |
五、 各种临床主要表现的辨治经验 | 第59-73页 |
1 发热 | 第59-63页 |
2 关节痛 | 第63-64页 |
3 红斑、皮疹 | 第64-65页 |
4 口眼干燥 | 第65-68页 |
5 狼疮性肾炎 | 第68-70页 |
6 肝损害 | 第70-73页 |
六、 临证备要 | 第73-76页 |
1 整体与局部 | 第73页 |
2 辨证与辨病 | 第73-74页 |
3 宏观与微观 | 第74页 |
4 已病与未病 | 第74-75页 |
5 中医特色与西医优势 | 第75-76页 |
附一: 诊余漫话 | 第76-86页 |
1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病优势 | 第76-80页 |
2 经验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 第80-83页 |
3 虫类药在痹证中的应用 | 第83-86页 |
附二: 现代医学对SLE的研究 | 第86-97页 |
附三: 博士在读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