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0页 |
·煤岩体材料后破坏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材料的细微观稳定性与局部化 | 第11-12页 |
·煤岩材料在宏观尺度上变形局部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材料变形局部化与剪切带研究 | 第14-15页 |
·煤岩体材料变形后破坏的预测研究 | 第15-17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煤岩体后破坏的试验及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材料破坏中的尺寸效应 | 第20-22页 |
·材料破坏试验中局部化现象及应变梯度特征 | 第22-27页 |
·Cosserat连续理论模型与应用 | 第27-28页 |
·非局部梯度理论 | 第28-30页 |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 第30-34页 |
·CS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梯度理论 | 第30-32页 |
·SG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 第32-34页 |
·MSG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 第34页 |
·上述梯度理论的比较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煤岩体变形后破坏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研究 | 第36-56页 |
·近年发展的回顾 | 第36-37页 |
·应变梯度项的引入 | 第37-38页 |
·岩石单轴压缩下的应变梯度一维解析解 | 第38-41页 |
·塑性应变表达式的导出 | 第38-39页 |
·变形局部化带宽的解析表示 | 第39-41页 |
·二维应变梯度塑性增量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二维变形局部化带及倾角公式的推导 | 第44-47页 |
·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局部化带的讨论 | 第47-50页 |
·平面应力条件下的变形局部化带讨论 | 第50-53页 |
·Druck-Prager屈服准则下变形局部化带的带宽与倾角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煤岩应变局部化的率与梯度塑性耦合模型的研究 | 第56-74页 |
·目前研究的现状 | 第56-57页 |
·目前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果 | 第57-58页 |
·煤岩材料二、四阶率、梯度塑性耦合模型的一维研究 | 第58-62页 |
·煤岩材料四阶率、梯度塑性耦合模型的一维研究 | 第62-66页 |
·煤岩材料二阶率、梯度塑性耦合模型的二维研究 | 第66-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岩体材料后破坏结果的预测研究 | 第74-93页 |
·神经网络的BP算法及相关理论 | 第74-80页 |
·误差反传训练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74-76页 |
·BP算法的导出 | 第76-79页 |
·BP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BP新算法-异步迭代算法的建立 | 第80-83页 |
·具有松弛因子的动态异步迭代算法的建立 | 第83-84页 |
·数值仿真 | 第84-86页 |
·神经网络新算法对冲击地压问题的预测 | 第86-92页 |
·问题的背景 | 第86-87页 |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第87-90页 |
·网络结构及算法的确定及预测结果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基于遗传优化BP网络的煤岩体后破坏的预测研究 | 第93-112页 |
·遗传算法的回顾 | 第93-94页 |
·基本遗传算法的构成及实现 | 第94-98页 |
·染色体编码方法 | 第94-95页 |
·遗传算子 | 第95-96页 |
·个体适应度评价 | 第96-97页 |
·遗传算法的控制参数 | 第97-98页 |
·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 | 第98-100页 |
·最优保存策略 | 第98页 |
·随机搜索法 | 第98-99页 |
·基于模拟退火机制的改进算法 | 第99-100页 |
·基于遗传优化的神经网络 | 第100-103页 |
·神经网络连接权和阈值的优化 | 第101页 |
·神经网络结构的优化 | 第101-102页 |
·遗传算法与BP算法的结合 | 第102-103页 |
·遗传优化的神经网络在冲击地压问题上的应用 | 第103-109页 |
·五种算法的构成 | 第103-105页 |
·遗传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第105页 |
·五种算法的结果比较 | 第105-109页 |
·预测结果及比较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煤岩体材料后破坏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12-128页 |
·冲击地压预测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112-113页 |
·总体设计目标 | 第112页 |
·用户界面设计目标 | 第112页 |
·界面设计要求 | 第112-113页 |
·结构设计与系统功能的描述 | 第113-116页 |
·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113-115页 |
·功能实现 | 第115-116页 |
·训练系统界面的设计 | 第116-117页 |
·界面的功能 | 第116页 |
·界面的设计 | 第116-117页 |
·各控件实现的功能 | 第117页 |
·预测系统界面的设计 | 第117-119页 |
·界面的设计 | 第117-118页 |
·功能实现操作 | 第118-119页 |
·算法简介界面的设计 | 第119-120页 |
·界面的设计 | 第119页 |
·实现功能的操作 | 第119-120页 |
·其它界面的设计 | 第120-122页 |
·安全检验界面的设计 | 第120-121页 |
·各种查询资料的界面 | 第121-122页 |
·关键技术的使用 | 第122-125页 |
·MATLAB语言的选择 | 第122-123页 |
·可视化界面设计技巧 | 第123-124页 |
·GUI控件技术 | 第124-125页 |
·系统的用户说明与使用说明 | 第125-126页 |
·系统的用户说明 | 第125-126页 |
·系统的使用说明 | 第126页 |
·预测结果的说明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140页 |
致 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