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一、 诚信的内涵界定 | 第10-14页 |
(一) 古代诚信思想分析 | 第10-11页 |
(二) 西方诚信思想评判 | 第11-13页 |
1 诚信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 | 第11-12页 |
2 诚信是为人立世的根本 | 第12页 |
3 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保证 | 第12-13页 |
(三) 现代诚信思想展示 | 第13-14页 |
二、 诚信缺失的现实考证 | 第14-24页 |
(一) 政府诚信缺失分析 | 第14-17页 |
1 政策的易变性与地方保护主义 | 第14-15页 |
2 行政的错位、越位与暗箱操作 | 第15-16页 |
3 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失信于民 | 第16-17页 |
(二) 企业诚信缺失概要 | 第17-20页 |
1 生产领域中的伪劣泛滥 | 第18页 |
2 流通领域中的欺诈盛行 | 第18-19页 |
3 经营理念上的见利忘义 | 第19-20页 |
(三) 个人诚信缺失表现 | 第20-24页 |
1 诚信缺失导致家庭不睦 | 第20-21页 |
2 诚信缺失导致事业不兴 | 第21-23页 |
3 诚信缺失导致朋友不和 | 第23-24页 |
三、 诚信缺失的危害评判 | 第24-29页 |
(一) 诚信原则确立的客观依据 | 第24-26页 |
1 诚信原则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 第24-25页 |
2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可靠保证 | 第25-26页 |
3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底线 | 第26页 |
(二) 诚信缺失的危害评判 | 第26-29页 |
1 诚信缺失导致企业难以驰骋于世界市场 | 第27页 |
2 诚信缺失致使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挫 | 第27-28页 |
3 诚信缺失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经济效率下降 | 第28-29页 |
四、 诚信缺失的成因探源 | 第29-31页 |
(一) 社会转型的特殊国情是诚信缺失生成的客观基础 | 第29-30页 |
(二) “家庭主义”观念的历史惯性是诚信缺失生成的内在条件 | 第30页 |
(三) 价值观与义利观的双重失衡是诚信缺失生成的思想根源 | 第30页 |
(四) 政策多变与法制无力是诚信缺失生成的外部诱因 | 第30-31页 |
五、 解决诚信缺失的路径选择 | 第31-43页 |
(一) 政府诚信构建 | 第31-37页 |
1 强化政府主体素质,树立公民守信表率 | 第32-34页 |
(1) 加强行政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 | 第33页 |
(2) 加强法制约束,强化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2 科学规范政府权力,全力倡导政务公开 | 第34-36页 |
(1) 限制政府权力,纠正行政错位与越位 | 第34-35页 |
(2) 保证政策稳定,实行阳光政务 | 第35-36页 |
3 优化法律法规体系,净化诚信运作环境 | 第36-37页 |
(二) 企业诚信完善 | 第37-40页 |
1 加强企业诚信管理,严防失信行为泛滥 | 第37-38页 |
2 加大失信惩罚力度,确保诚信良性循环 | 第38-39页 |
3 转换企业经营理念,培育现代企业文化 | 第39-40页 |
(1) 管理者率先垂范,做诚信表率 | 第39页 |
(2) 抓好内部诚信,建设诚信文化 | 第39-40页 |
(3) 进行员工培训,打造诚信形象 | 第40页 |
(三) 个人诚信再造 | 第40-43页 |
1 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1页 |
2 加强个人失信监督,发展个人资信评估 | 第41-42页 |
3 培养个人诚信意识,加强个人诚信教育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