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俗拔韵的“逸”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第一章 “逸”的社会历史基础和文化渊源 | 第9-14页 | 
| 一 “逸”的社会历史基础 | 第9页 | 
| 二 “逸”的文化渊源 | 第9-14页 | 
| (一) 儒家对“隐逸”的启示 | 第10-11页 | 
| (二) 道家对“隐逸”的提倡 | 第11-12页 | 
| (三) 佛家的推波助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逸”的内涵及历史演变轨迹 | 第14-47页 | 
| 一 由人之逸向艺术之逸的转变 | 第14-17页 | 
| (一) 人伦鉴赏:“逸”进入审美视野的背景 | 第14-15页 | 
| (二) “逸”在文艺批评中的早期形态 | 第15-17页 | 
| 二 艰难发展中的“逸” | 第17-27页 | 
| (一) 唐代:处于边缘地位的“逸品”画家 | 第17-24页 | 
| (二) “逸品”理论在五代、两宋的发展 | 第24-27页 | 
| 三 “逸”的深化和“逸品”理想模式的建立 | 第27-33页 | 
| (一) 元代独特的审美风貌和对主体性认识的加强 | 第27-29页 | 
| (二) “逸气”说和“逸笔”说对逸的深化 | 第29-32页 | 
| (三) “逸品”理想模式的建立 | 第32-33页 | 
| 四 处于高潮中的“逸” | 第33-47页 | 
| (一) 明清的浪漫主义思潮 | 第33-35页 | 
| (二) 文人画理论对“逸”的改造 | 第35-43页 | 
| (三) 逸品的笔墨理论探讨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逸”的衰落及其原因 | 第47-56页 | 
| 一 “逸”的衰落 | 第47-50页 | 
| 二 “逸”衰落的原因 | 第50-56页 | 
| (一) 自由与程式之间的矛盾 | 第50-52页 | 
| (二) 有法和无法的矛盾 | 第52-54页 | 
| (三)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注释 | 第58-6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