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0页 |
第一章 新闻采访权的概念和属性 | 第20-42页 |
第一节 新闻采访权的内涵和外延 | 第20-26页 |
一 新闻采访权法制简况 | 第20-22页 |
二 国内学者对新闻采访权内涵的三类理解 | 第22-23页 |
三 新闻采访权的四种外延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采访权的主体和客体 | 第26-31页 |
一 普通采访权的存在 | 第26页 |
二职业采访权的出现 | 第26-27页 |
三 职业采访权的享有主体 | 第27-28页 |
四 中国职业采访权主体的平民化趋向 | 第28-29页 |
五 新闻采访权的客体对象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新闻采访权的法理属性 权利 权力抑或其他 | 第31-42页 |
一 采访权法理属性的五类理解 | 第31-33页 |
二 对五类理解的简要评价 | 第33-35页 |
三 权利 权力 社会权利和公权利之概念 | 第35-38页 |
四 新闻采访权的拟态公众性 | 第38-42页 |
第二章 法律渊源 新闻采访权的合法性 | 第42-60页 |
第一节 源于言论和出版自由 | 第42-46页 |
一宪法上的表达自由 | 第42-43页 |
二 新闻自由内含采访自由 | 第43-44页 |
三人权上的采访自由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源于信息公开 | 第46-54页 |
一知情权的产生 | 第46-47页 |
二 美国的知情权法律体系 | 第47-50页 |
三 中国保护知情权的法律体系 | 第50-54页 |
第三节 源于记者职业活动和其他 | 第54-60页 |
一 行政法规中的新闻采访权 | 第54-56页 |
二 地方法规中的新闻采访权渊源 | 第56-57页 |
三 新闻采访权的其他社会渊源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法律限制 新闻采访权的制约性 | 第60-75页 |
第一节 基于国家利益的限制 并非处处在场 | 第60-65页 |
一 我国新闻采访须保守国家秘密的法规 | 第60-62页 |
二 中国记者职业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特别通道 | 第62-63页 |
三 国外信息公开的豁免性规定及其减损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基于自然人和法人合法利益的限制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 . . . . . | 第65-70页 |
一 自然人合法利益的法律保护 | 第65-67页 |
二 新闻采访应该尊重自然人权益 | 第67页 |
三 法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 第67-69页 |
四 新闻采访涉及商业秘密的免责条件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基于采访行为合法正当的限制 以自律换自由 | 第70-75页 |
一 新闻采访不得搞有偿新闻 | 第70-71页 |
二 新闻采访手段的法律限制 | 第71-73页 |
三 新闻采访方式的法律限制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新闻采访权实践形态之考量 法律和道德的社会契约视角 | 第75-93页 |
第一节 拟态公众观的悖论 | 第75-80页 |
一记者作为拟态公众 | 第75-77页 |
二 拟态公众吻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 第77-79页 |
三 虚拟角色和真实身份的冲突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合乎社会契约的双向互动式之新闻采访 | 第80-85页 |
一 基于社会契约对官方信息的采访 | 第81-82页 |
二 基于惯例和默认收集 公 和 私 的信息 | 第82-84页 |
三 记者采访应承担的义务 | 第84-85页 |
第三节 记者片面的单方意思主导式之新闻采访 | 第85-93页 |
一 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悖论 | 第85-87页 |
二 隐性采访的三种类别 | 第87-89页 |
三 对三类隐性采访的社会契约评价 | 第89-93页 |
第五章 权利体系冲突中的新闻采访权 公与私的平衡木游戏 | 第93-109页 |
第一节 新闻采访权和其他权利冲突之表现 | 第93-100页 |
一 新闻采访权和官方保密的冲突 | 第94-96页 |
二 新闻采访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 第96-98页 |
三 新闻采访权和肖像利的冲突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权利平衡中保护新闻采访权 天下为 公 | 第100-104页 |
一 公共利益原则的树立 | 第100-101页 |
二 采访和报道的分开对待 | 第101-102页 |
三 天下为 公 原则的运行 | 第102-104页 |
四新闻价值 | 第104页 |
第三节 新闻采访权与沉默权 矛尖还是盾厚 | 第104-109页 |
一 无可奉告 走不开 | 第104-106页 |
二沉默权的提出 | 第106-107页 |
三以柔克刚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惩治侵犯新闻采访权 侵犯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 | 第109-124页 |
第一节 侵犯新闻采访权的行为表现 | 第109-114页 |
一 违法行为和行为主体的概念 | 第109-110页 |
二 行政法人主体侵权行为之表现 | 第110-112页 |
三 一般主体侵权行为之表现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侵害后果 主观过错和抗辩事由 | 第114-119页 |
一 损害事实之四种形态 | 第114-116页 |
二 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 | 第116-117页 |
三免责事由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责任 | 第119-124页 |
一 对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责任认识 | 第119-120页 |
二 当前对侵犯新闻采访权的处罚机制 | 第120-121页 |
三 完善司法处罚的几点建议 | 第121-124页 |
第七章 中国当前新闻采访权 问题与对策 | 第124-138页 |
第一节 中国新闻采访权之现状 | 第124-129页 |
一 2003年侵犯新闻采访权事件扫描 | 第124-125页 |
二 新闻采访权受侵现状之特点 | 第125-127页 |
三 正确认识侵犯新闻采访权之现状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新闻采访权受侵的原因分析 | 第129-133页 |
一 社会变革的滋生物 | 第129-130页 |
二 法治建设的缺位 | 第130-131页 |
三 采访对象的过错 | 第131-132页 |
四 采访主体的不称职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保护新闻采访权的一些对策 | 第133-138页 |
一 完善法律保护 | 第133-134页 |
二普及法治精神 | 第134-135页 |
三规范采访行为 | 第135-136页 |
四提高采访技巧 | 第136页 |
五加强社会保障 | 第136-138页 |
结语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