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细菌的性状 | 第12-13页 |
·纺织品上微生物繁殖带来的危害 | 第13页 |
·抗菌处理的定义及抗菌剂的分类 | 第13-15页 |
·抗菌处理的定义 | 第13页 |
·抗菌剂的分类 | 第13-15页 |
·含季铵基团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第15-17页 |
·有机硅季铵盐类 | 第15-17页 |
·含季铵基团的聚合物 | 第17页 |
·季铵盐的有关常识 | 第17-19页 |
·影响季铵盐杀菌作用的因素 | 第17-18页 |
·季铵盐的实际应用 | 第18-19页 |
·使用时注意事项 | 第19页 |
·纺织品卫生整理的发展情况 | 第19-22页 |
·纺织品卫生整理发展情况 | 第19-21页 |
·季铵盐抗菌剂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试验原理与测试标准 | 第24-29页 |
·季铵盐消毒剂 | 第24-25页 |
·理化性质 | 第24页 |
·杀菌作用 | 第24-25页 |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反应 | 第25-26页 |
·纺织物抗菌效力的测试(日本工业标准JIS-L1902:2002) | 第26-29页 |
·测试样品的准备 | 第26页 |
·测试操作步骤 | 第26页 |
·细菌数的计算 | 第26-27页 |
·测试结果的计算 | 第27-29页 |
第3章 试验部分 | 第29-35页 |
·抗菌整理工艺 | 第29-30页 |
·试验仪器和药品 | 第29页 |
·整理工艺 | 第29页 |
·试验步骤 | 第29-30页 |
·抗菌整理效果的测试 | 第30-34页 |
·十倍稀释法 | 第30-32页 |
·Pallchek照度计法 | 第32-34页 |
·服用性能的测试 | 第34-35页 |
·白度和手感的测试 | 第34页 |
·强力的测试 | 第34页 |
·透气性测试 | 第34页 |
·透湿性测试 | 第34页 |
·染色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65页 |
·抗菌测试方法和抗菌剂的选择 | 第35-41页 |
·抗菌测试方法的选择 | 第35-39页 |
·抗菌剂的选择 | 第39-41页 |
·正反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41-46页 |
·正反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41-44页 |
·水洗次数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润湿剂L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工艺条件的确定(反法) | 第48-53页 |
·抗菌剂M用量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在抗菌剂中的处理时间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在抗菌剂中的处理温度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正交实验 | 第51-53页 |
·碱处理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3-57页 |
·氢氧化钠浓度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在碱中的处理时间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氢氧化钠的温度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与试样不同接触时间的抗菌效果(反法) | 第57-58页 |
·抗菌测试法测得的与试样不同接触时间的抗菌效果 | 第57-58页 |
·不同接触时间的抗菌效果的直观电镜观察 | 第58页 |
·织物对其它菌种的抗菌测试结果(反法) | 第58-59页 |
·染色工艺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反法) | 第59-61页 |
·织物的其它服用性能 | 第61-65页 |
·白度和手感的测试 | 第61页 |
·强力的测试 | 第61-62页 |
·透气透湿性测试 | 第62-63页 |
·抗菌整理后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