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生态环境材料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无机纤维及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1-2-1 无机纤维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2 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原料 | 第12-13页 |
1-2-3 玄武岩纤维及其产品的性能与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2-4 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7-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3-2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的物化特征和微观结构 | 第25-54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玄武岩纤维的基本特征和性能 | 第26-38页 |
2-2-1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特征与物化性质 | 第26-30页 |
2-2-2 玄武岩纤维的组成特点与氧化物的作用 | 第30-34页 |
2-2-3 玄武岩纤维的化学稳定性 | 第34-37页 |
2-2-4 玄武岩纤维中非纤维化 | 第37-38页 |
2-3 玄武岩纤维铁含量测定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 | 第38-42页 |
2-3-1 试剂合成与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2-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2-4 玄武岩纤维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42-54页 |
2-4-1 硅酸非晶态化学结构特点 | 第42-46页 |
2-4-2 光谱分析原理与仪器 | 第46-48页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修饰与表征 | 第54-78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采用硅烷偶联剂修饰玄武岩纤维的特性 | 第55-61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2-3 硅烷偶联剂在溶液中的性能 | 第57-60页 |
3-2-4 硅烷偶联剂界面化学研究 | 第60-61页 |
3-3 玄武岩纤维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特性表征 | 第61-72页 |
3-3-1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的原理与装置 | 第61-64页 |
3-3-2 样品处理方法与测试条件 | 第64-65页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3-4 丝光化针叶木纤维的超结构研究 | 第72-78页 |
3-4-1 丝光化方法 | 第73页 |
3-4-2 针叶木纤维丝光化前后形态的观察 | 第73页 |
3-4-3 针叶木纤维丝光化前后结晶度测定 | 第73-74页 |
3-4-4 结果与讨论 | 第74-78页 |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制备与湿部化学的研究 | 第78-97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过滤试片的抄造 | 第78-80页 |
4-2-1 打浆 | 第78页 |
4-2-2 打浆度定 | 第78-79页 |
4-2-3 混合浆料制备 | 第79页 |
4-2-4 试片抄造实验 | 第79-80页 |
4-3 试片性能测定方法及仪器原理 | 第80-82页 |
4-3-1 厚度测定与紧度和松厚度计算 | 第80页 |
4-3-2 透气度测量 | 第80-81页 |
4-3-3 耐折度测量 | 第81页 |
4-3-4 试片耐破度测量 | 第81页 |
4-3-5 抗张强度的测量 | 第81-82页 |
4-3-6 浆料Zeta电位的测定 | 第82页 |
4-4 计算示例 | 第82-83页 |
4-5 玄武岩纤维过滤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原料配比的确定 | 第83-97页 |
4-5-1 打浆度对纤维结晶度和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83-89页 |
4-5-2 纤维复合浆料的湿部化学特征与控制 | 第89-91页 |
4-5-3 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原料配比的确定 | 第91-97页 |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及结构与性能关系 | 第97-117页 |
5-1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 | 第97-102页 |
5-1-1 湿部添加剂在纤维上的助留聚集机理 | 第97-98页 |
5-1-2 湿强剂作用机理 | 第98-100页 |
5-1-3 干强剂作用机理 | 第100-101页 |
5-1-4 增强剂聚乙烯醇(PVA)的作用机理 | 第101页 |
5-1-5 硅烷偶联剂作用机理 | 第101-102页 |
5-1-6 湿部化学添加系统的协调机制 | 第102页 |
5-2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孔隙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 | 第102-110页 |
5-2-1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结构特征 | 第102-105页 |
5-2-2 微孔尺寸的含义与测量 | 第105-107页 |
5-2-3 微孔尺寸与过滤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 第107-110页 |
5-3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的污染机理 | 第110-117页 |
5-3-1 颗粒在纤维过滤材料上的沉积机理 | 第110-113页 |
5-3-2 颗粒在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中的污染形态学 | 第113-117页 |
第六章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生命周期的环境协调性 | 第117-139页 |
6-1 热老化降解实验 | 第117-122页 |
6-1-1 实验方法与仪器测试条件 | 第117页 |
6-1-2 热老化过程中材料性能的变化 | 第117-122页 |
6-2 生物降解实验 | 第122-131页 |
6-2-1 生物降解实验与评价方法 | 第122-124页 |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7页 |
6-2-3 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生物降解机理 | 第127-131页 |
6-3 高级氧化法降解湿法制备玄武岩纤维复合过滤材料过程中的废水 | 第131-139页 |
6-3-1 实验方法与仪器测试条件 | 第132页 |
6-3-2 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2页 |
6-3-3 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9-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后继工作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