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缘起 | 第1-15页 |
| 二、 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 (一) 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 | 第16-22页 |
| 1 学习危机 | 第16-19页 |
| 2 知识变革 | 第19-22页 |
| (二)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1 学习论基础 | 第22-24页 |
| 2 人学基础 | 第24-26页 |
| 三、 新学习方式的基本表征 | 第26-31页 |
| (一) 自主性 | 第26-27页 |
| (二) 主动性 | 第27-28页 |
| (三) 交互性 | 第28-29页 |
| (四) 独特性 | 第29-30页 |
| (五) 开放性 | 第30-31页 |
| 四、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 | 第31-55页 |
| (一) 教学观的建构 | 第32-45页 |
| 1 “学生主体健全发展”的教学价值观建构 | 第33-36页 |
| 2 “解放”、“唤醒”、“爱”和“引导”的教学服务功能观建构 | 第36-40页 |
| 3 “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观建构 | 第40-42页 |
| 4 “民主互动”的教学关系观建构 | 第42-45页 |
| (二) 教师观的建构 | 第45-49页 |
| 1 教师是主体人 | 第45-46页 |
|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 第46-47页 |
| 3 教师是学习者 | 第47-48页 |
|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 第48-49页 |
| (三) 教学方式的建构 | 第49-55页 |
| 1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优化 | 第50-52页 |
| 2 促进现代教学技术的整合 | 第52-53页 |
| 3 加强积极情感的渗透 | 第53-55页 |
| 注释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