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外室内热环境及节能问题研究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国内建筑节能研究概况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 2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热环境相关因素分析及现状调查 | 第16-34页 |
| ·夏季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概述 | 第16-17页 |
| ·气候的分区及特征 | 第17-19页 |
| ·建筑影响因子对热环境的作用分析 | 第19-24页 |
| ·城市及住区总体规划设计的影响作用 | 第19-20页 |
| ·居住建筑单体形式的影响作用 | 第20-22页 |
|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热工特性 | 第22-24页 |
| ·建筑室内热环境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分析 | 第24-26页 |
| ·其它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 ·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综合影响作用分析 | 第26页 |
| ·寒冷地区住宅夏季热环境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 ·住宅热环境现状调查的意义及调查概况 | 第26-28页 |
| ·夏季住宅热环境现状总体调查结果 | 第28-30页 |
| ·自然通风房间与空调房间舒适性调查 | 第30-31页 |
| ·关于声、光环境的调查统计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房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分析模型与数值模拟 | 第34-66页 |
| ·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分析工具研究概况 | 第34-38页 |
| ·微观描述模型 | 第34-35页 |
| ·宏观描述模型 | 第35-37页 |
| ·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 第37-38页 |
| ·宏观描述方法对自然通风居住建筑的适用性分析 | 第38页 |
| ·建筑通风方式及定量化计算方法 | 第38-49页 |
| ·建筑通风的意义和主要方式 | 第38-39页 |
| ·自然通风作用机理及计算分析 | 第39-44页 |
| ·居住建筑中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的自然通风量的计算 | 第44-49页 |
| ·居住建筑自然通风与热量传递耦合作用分析模型 | 第49-56页 |
| ·自然通风房间的热力系统分析 | 第49-52页 |
| ·建筑热过程数学模型 | 第52-56页 |
| ·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数值模拟及计算程序 | 第56-63页 |
| ·区域离散化及离散方程的建立 | 第56-59页 |
| ·对自然通风房间室内温度的耦合求解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 ·Matlab计算程序介绍 | 第60-63页 |
| ·计算结果与实测验证分析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4 寒冷地区夏季住宅自然通风房间热舒适标准的研究 | 第66-90页 |
| ·热舒适研究概况 | 第66-70页 |
| ·热舒适研究发展历史 | 第66-67页 |
| ·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评价 | 第67-70页 |
| ·研究设想及方案 | 第70-75页 |
| ·热舒适调查背景 | 第75-76页 |
| ·住宅自然通风房间热感觉模糊评判 | 第76-88页 |
|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对热舒适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 第76-77页 |
| ·热感觉模糊评判模型 | 第77-78页 |
| ·隶属函数的模糊统计 | 第78-84页 |
| ·自然通风房间平均热感觉和不满意百分率的模糊评价 | 第84-85页 |
| ·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满意率及能耗的模糊评价 | 第85-88页 |
| ·热舒适满意度与室内空气品质的满意度的相关性 | 第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5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分析及优化方法 | 第90-112页 |
| ·日周期变化规律作用下建筑特性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关系分析 | 第90-97页 |
| ·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作用下夏季自然通风有效时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97-102页 |
| ·夏季自然通风房间与空调房间实测分析 | 第102-109页 |
| ·室内温度场分布测试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 ·房间黑球温度的测试 | 第104-105页 |
|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 第105-107页 |
| ·不同热环境条件下人体生理反应测试与分析 | 第107-109页 |
| ·居住建筑热环境优化设计方法 | 第109-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6 结论 | 第112-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 附录1 夏季住宅热舒适性主观问卷调查表 | 第122-124页 |
| 附录2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