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9页 |
·手性合成研究的意义 | 第18-22页 |
·手性合成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手性药物的研究是国际新药研究的新方向 | 第18-20页 |
·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了手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 第20页 |
·手性新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化学药品的构成和方向 | 第20-21页 |
·手性药物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性合成工业的崛起 | 第21页 |
·手性合成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 第22-26页 |
·物理法 | 第22页 |
·晶体机械分离拆分法 | 第22页 |
·手性溶剂结晶法 | 第22页 |
·接种晶体析解法 | 第22页 |
·化学法制备手性化合物 | 第22-25页 |
·化学法拆分 | 第23-24页 |
·潜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 第24-25页 |
·生物法制备手性化合物 | 第25页 |
·色谱拆分法 | 第25-26页 |
·手性膜拆分法 | 第26页 |
·微生物转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 第26-31页 |
·概述 | 第27页 |
·微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 | 第27-29页 |
·微生物转化方法 | 第29-30页 |
·分批培养转化法 | 第29页 |
·静止细胞转化法 | 第29页 |
·应用孢子进行生物转化 | 第29-30页 |
·应用渗透细胞进行转化 | 第30页 |
·应用固定化细胞进行转化 | 第30页 |
·影响微生物转化的因素 | 第30-31页 |
·底物添加方法的影响 | 第30-31页 |
·酶诱导剂的作用 | 第31页 |
·酶的抑制剂 | 第31页 |
·应用于选择性生物催化的微生物 | 第31-32页 |
·面包酵母(Baker's yeast) | 第31-32页 |
·其他微生物 | 第32页 |
·微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 | 第32-40页 |
·微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的原理 | 第32-34页 |
·微生物法还原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实例 | 第34-35页 |
·控制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方法 | 第35-40页 |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 | 第35-36页 |
·选择合适的底物 | 第36页 |
·预热处理微生物细胞 | 第36-37页 |
·添加辅助底物或抑制剂 | 第37页 |
·控制微生物细胞的培养条件 | 第37-38页 |
·固定化微生物 | 第38页 |
·选择合适的反应溶剂体系 | 第38-39页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细胞功能 | 第39-40页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第二章 化学法还原氯代苯乙酮类化合物制备氯代苯乙醇 | 第49-60页 |
·引言 | 第49页 |
·化学还原酮类化合物方法简介 | 第49-50页 |
·催化加氢 | 第49页 |
·用金属氢化物还原 | 第49-50页 |
·坎尼扎罗反应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还原反应 | 第51页 |
·产物分离 | 第51-52页 |
·产物分析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
第三章 微生物法还原氯代苯乙酮类化合物制备手性醇 | 第60-74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8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菌种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试剂 | 第61-6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8页 |
·菌体培养 | 第62页 |
·还原反应 | 第62页 |
·分析方法 | 第62-6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菌种筛选 | 第68页 |
·氯代苯乙酮类化合物在缓冲液中的还原 | 第68-70页 |
·氯代苯乙酮类化合物在酵母培养液中的还原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微生物法还原2’-氯-苯乙酮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 | 第74-89页 |
·引言 | 第74页 |
·微生物法还原2’-氯-苯乙酮制备R-2’-氯-1-苯乙醇的研究 | 第74-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5页 |
·菌种及培养基 | 第75页 |
·试剂 | 第7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5页 |
·菌体培养 | 第75页 |
·还原反应 | 第75页 |
·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7页 |
·具有还原能力菌种的选择 | 第75-77页 |
·辅助底物的种类及添加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77-80页 |
·S.cerevisiae B5还原2’-氯-苯乙酮的时间进程 | 第80页 |
·S.cerevisiae B5细胞的重复使用 | 第80-82页 |
·S.cerevisiae B5培养条件及还原反应通气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S.cerevisiae B5细胞用量对还原产率的影响 | 第83页 |
·底物量对还原产率的影响 | 第83-85页 |
·反应溶液pH对产率的影响 | 第85-86页 |
·反应温度对还原产率的影响 | 第86页 |
·分批加入2’-氯-苯乙酮的结果 | 第86-87页 |
·乙醇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对2’-氯-苯乙酮的还原能力 | 第87页 |
·产物抑制的判断 | 第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微生物法还原3-氯-1-苯丙酮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 | 第89-106页 |
·引言 | 第89-92页 |
·氟西汀简介 | 第90-91页 |
·托莫西汀(Tomoxetine)简介 | 第91页 |
·微生物法不对称还原3-氯-1-苯丙酮的研究 | 第91-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页 |
·菌种及培养基 | 第92页 |
·试剂 | 第9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页 |
·菌体培养 | 第92页 |
·还原反应 | 第92页 |
·分析方法 | 第92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92-94页 |
·辅助底物对S.cerevisiae B5和C.pseudotropicalis 104还原3-氯-1-苯丙酮的影响 | 第94-97页 |
·最佳还原反应时间 | 第97-98页 |
·还原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98页 |
·还原反应pH值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微生物量对还原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底物量对还原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100页 |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及反应条件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还原反应中微生物的重复利用 | 第101-102页 |
·分批加入3-氯-1-苯丙酮的结果 | 第102-103页 |
·乙醇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对3-氯-1-苯丙酮的还原能力 | 第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伴有辅酶再生过程的S.cerevisiae B5还原2’-氯-苯乙酮的催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参考文献 | 第106-131页 |
·引言 | 第106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6-112页 |
·反应机理 | 第106-107页 |
·模型的推导 | 第107-1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7页 |
·材料 | 第112-113页 |
·菌种 | 第112页 |
·培养基: | 第112页 |
·试剂 | 第11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12-113页 |
·实验方法 | 第113-117页 |
·菌体培养 | 第113页 |
·休止细胞生物还原反应 | 第113页 |
·细胞破碎 | 第113页 |
·分析方法 | 第113-117页 |
·生物转化过程中胞内辅酶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117-121页 |
·辅酶Ⅰ与辅酶Ⅱ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117页 |
·反应过程中辅酶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117-121页 |
·底物初始浓度对细胞内NADH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18页 |
·底物初始浓度对NAD~+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底物初始浓度不同时NADPH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119-120页 |
·底物初始浓度不同时NADP~+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121-129页 |
·从实验数据模型拟合参数 | 第121-122页 |
·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的比较 | 第122-126页 |
·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第126-128页 |
·反应速度随着NADH的浓度和底物的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128-129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符号说明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水/有机相两相体系中S.cerevisiae B5催化2’-氯-苯乙酮不对称还原的研究 | 第131-139页 |
·引言 | 第131-13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4页 |
·材料 | 第133页 |
·菌种 | 第133页 |
·培养基 | 第133页 |
·试剂 | 第13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33页 |
·实验方法 | 第133-134页 |
·菌体培养 | 第133-134页 |
·还原反应 | 第134页 |
·分析方法 | 第134页 |
·活力倍数的计算方法 | 第1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37页 |
·有机溶剂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活力倍数和溶剂疏水性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水/十二烷两相体系中十二烷含量对2’-氯-苯乙酮还原产率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水/十二烷两相体系中S.cerevisiae B5还原2’-氯-苯乙酮的时间进程 | 第137页 |
·结论 | 第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