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

前言 我国庭前准备改革历程及现状反思第1-27页
 一、 我国庭前准备改革历程第21-23页
 二、 我国庭前准备改革现状反思第23-27页
第一章 准备程序的一般性考察第27-57页
 一、 准备程序的概念第27-30页
 二、 准备程序的价值第30-39页
  (一) 准备程序的诉讼公正价值第30-37页
  (二) 准备程序的诉讼效率价值第37-39页
 三、 两大法系准备程序的历史演变第39-57页
  (一) 英美法系准备程序的历史演变第39-49页
  (二) 大陆法系准备程序的历史演变第49-55页
  (三) 两大法系准备程序历史演变考察小结第55-57页
第二章 法官与当事人在准备程序中的作用分担第57-80页
 一、 法官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作用分担的时代变迁第57-62页
 二、 争点和证据确定中法官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第62-77页
  (一) 当事人的作用范围第63-67页
  (二) 法官的作用范围第67-77页
   1、 阐明的含义及根据第68-69页
   2、 法官法律见解的表明第69-70页
   3、 准备程序中法官阐明的必要性第70-73页
   4、 正确看待法官庭前介入案情第73-75页
   5、 阐明的范围第75-77页
 三、 准备程序运作中法官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第77-80页
第三章 准备程序的任务之一——证据的收集第80-113页
 一、 英美两国证据开示制度比较第80-89页
  (一) 证据开示程序的运作机制第80-82页
  (二) 证据开示的范围第82-87页
  (三) 证据开示的方法第87-89页
  (四) 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制裁第89页
 二、 大陆法系证据收集制度——兼与英美法系的比较第89-99页
  (一) 证据收集的范围第89-97页
  (二) 证据收集程序的运作第97页
  (三) 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的收集第97-98页
  (四) 违法证据提供义务的制裁第98-99页
 三、 影响两大法系证据收集制度差异的因素分析第99-102页
  (一) 传统诉讼结构第99-101页
   1、 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作用第99-100页
   2、 法与事实的关系第100-101页
   3、 准备程序在诉讼中的地位第101页
  (二) 个人权利保护与发现真实的衡平第101-102页
  (三) 司法制度的其他方面第102页
 四、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现状与完善第102-113页
  (一)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现状第102-104页
  (二)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第104-113页
   1、 证据提拱义务的一般化第104-105页
   2、 证据收集程序的运作第105-108页
   3、 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的关系第108-109页
   4、 命令提供证据的条件第109-110页
   5、 秘密特权的承认第110-111页
   6、 违反证据提供义务的制裁第111-113页
第四章 准备程序的任务之二——争点和证据的整理第113-135页
 一、 争点和证据整理的程序第113-120页
  (一) 英美法系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第113-115页
  (二) 大陆法系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第115-118页
  (三) 两大法系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比较第118-119页
  (四) 对我国司法实践的检讨第119-120页
 二、 争点和证据的整理与失权制度第120-135页
  (一) 诉讼促进义务第120-123页
   1、 法院的诉讼促进义务第120-122页
   2、 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第122-123页
  (二) 两大法系失权制度第123-128页
   1、 严格的失权制第124-125页
   2、 非严格的失权制第125-128页
  (三) 对我国失权理论与实务的评析第128-135页
   1、 答辩失权质疑第129-131页
   2、 失权的对象第131-133页
   3、 失权的临界点第133-135页
第五章 我国准备程序的重构第135-179页
 一、 我国准备程序重构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第135-139页
  (一) 改革的出发点第135-136页
  (二) 公正与效率的关系第136-138页
  (三) 吸收借鉴与立足国怀的关系第138-139页
 二、 准备程序法官的设置第139-148页
  (一) 国外准备程序法官设置模式考察第139-142页
   1、 准备程序法官与庭审法官分离制第139-142页
   2、 准备程序法官与庭审法官合一制第142页
  (二) 我国司法实践与学界观点总结第142-144页
  (三) 我国准备程序法官设置建议第144-148页
 三、 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第148-167页
  (一) 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的适用范围第148-150页
  (二) 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的多样化第150-155页
   1、 书面型准备程序第150-152页
   2、 开庭型准备程序第152-154页
   3、 会议型准备程序第154-155页
  (三) 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的终结第155-167页
   1、 庭前判决第155-160页
   2、 诉讼和解第160-164页
   3、 争点和证据整理结果的固定与效力第164-167页
 四、 争点和证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第167-179页
  (一) 诉讼标的的确定第168-172页
   1、 诉讼标的的涵义第168-169页
   2、 几种特殊情况下诉讼标的的确定第169-171页
   3、 权利自认对争点整理的意义第171-172页
  (二) 争点的整理第172-175页
   1、 构成要件的相当性第172-173页
   2、 攻击和防御的具体化第173-175页
  (三) 证据的整理第175-179页
   1、 证据交换的对象第175-176页
   2、 举证责任规范的阐明第176-177页
   3、 证据的排除与确认第177-17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9-186页
后记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钢ROKOP高效方坯连铸二次冷却的研究
下一篇:电子货币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