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3页
 (一) 研究目的第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 独创及新颖之处第11页
 (四) 研究方法第11-13页
一、高校伪贫困生第13-19页
 (一) 关于贫困生第15-16页
 (二) 高校贫困生享受的优惠第16-17页
 (三) 关于伪贫困生第17-19页
二、高校伪贫困生现象的危害第19-21页
 (一) 挤占贫困生名额第19页
 (二) 污染校园风气第19-20页
 (三) 败坏道德品质第20页
 (四) 损害资助者的利益第20-21页
三、高校伪贫困生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第21-33页
 (一) 社会层面第21-22页
  1. 社会环境原因第21-22页
  2.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第22页
  3. 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第22页
 (二) 制度层面第22-23页
 (三) 学校层面第23-29页
  1. 评选指标:缺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指标体系第23-24页
  2. 评选程序草率不规范,两地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欠缺第24-28页
  3. 跟踪回馈工作未能跟进第28-29页
 (四) 家庭教育层面第29-31页
  1.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第30页
  2. 重保护,轻磨练第30-31页
  3. 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第31页
 (五) 个人心理层面第31-33页
  1. 减负型第31-32页
  2. 自私自利型第32页
  3. 虚荣、嫉妒、攀比型第32页
  4. 自卑敏感型第32-33页
四、高校伪贫困生现象的防范对策第33-44页
 (一) 社会层面对策第33-34页
  1. 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第33页
  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33-34页
  3.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第34页
 (二) 制度层面对策第34-36页
 (三) 学校层面对策第36-40页
  1. 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选指标体系第36-37页
  2. 规范和优化具体的评选程序,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第37-39页
  3. 做好贫困资助后的跟踪反馈工作第39-40页
 (四) 家庭教育层面对策第40-41页
  1. 关注身心健康教育第40页
  2.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第40-41页
  3. 建立家庭和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沟通桥梁第41页
 (五) 个人心理层面对策第41-44页
  1. 诚信教育第41-42页
  2.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第42页
  3.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第42-43页
  4. 大学生感恩教育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47-48页
附录第48-51页
后记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
下一篇:基于内模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