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 社会革命与法律革命 | 第6-10页 |
二、 本文的研究主题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逻辑构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理论渊源 | 第13-33页 |
一、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法律发展理论 | 第13-21页 |
二、 恩格斯对东方社会法律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 第21-25页 |
三、 俄国思想界的理论争论 | 第25-33页 |
第二章 思想演进的轨迹 | 第33-53页 |
一、 列宁法律革命思想演进的分期 | 第33-34页 |
二、 列宁对民粹派法律文化观的批判 | 第34-37页 |
三、 列宁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法律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第37-42页 |
四、 列宁晚年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发展道路的思考 | 第42-53页 |
第三章 法律发展的模式分析 | 第53-92页 |
一、 概述 | 第53-55页 |
二、 落后国家法律发展的政治机理 | 第55-72页 |
三、 落后国家法律发展的经济基础 | 第72-81页 |
四、 落后国家法律发展的基本样式 | 第81-92页 |
第四章 法律革命的时代任务 | 第92-122页 |
一、 权力与权利:法律革命的合法性基础 | 第92-104页 |
二、 法律革命的经济职能 | 第104-109页 |
三、 法律革命的运行机制 | 第109-116页 |
四、 法律革命的文化价值 | 第116-122页 |
结语 | 第122-137页 |
一、 问题的重要性 | 第122页 |
二、 落后国家法制建设的历史基础 | 第122-124页 |
三、 落后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124-128页 |
四、 落后国家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 | 第128-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50页 |
索引 | 第150-153页 |
后记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