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部开发中的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 第1-24页 |
1.1 “对外开放”的定义及理论体系 | 第10-13页 |
1.1.1 “对外开放”的提出及含义 | 第10-11页 |
1.1.2 关于“对外开放”的系列性 | 第11页 |
1.1.3 关于“对外开放”的经济性 | 第11-12页 |
1.1.4 关于“对外开放”的传统性 | 第12-13页 |
1.2 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 第13-15页 |
1.2.1 开发活动的目的性 | 第13-14页 |
1.2.2 开发活动具有创造性 | 第14页 |
1.2.3 开发活动的过程性 | 第14页 |
1.2.4 开发活动的层次性 | 第14-15页 |
1.2.5 开发活动的阶段性 | 第15页 |
1.3 对外开放是加快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 | 第15-24页 |
1.3.1 西部大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龙头,以大开放实现大开发 | 第15-18页 |
1.3.2 对外开放是解决地区间差距的重要途径 | 第18-22页 |
1.3.3 坚持和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利益的基本途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理论综述 | 第24-33页 |
2.1 “发展极”理论 | 第24-27页 |
2.1.1 支配效应 | 第24-25页 |
2.1.2 乘数效应 | 第25页 |
2.1.3 极化与扩散效应 | 第25-27页 |
2.2 梯度理论 | 第27-31页 |
2.2.1 国外的梯度推移理论 | 第27-29页 |
2.2.2 国内的梯度推移理论 | 第29-30页 |
2.2.3 梯度推移战略在我国的运用 | 第30-31页 |
2.3 其它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3.1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2.3.2 输出基础理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模式的构建 | 第33-42页 |
3.1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开发的联动关系 | 第33-36页 |
3.1.1 西部地区开放度与开发度 | 第33-34页 |
3.1.2 西部地区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模式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3.1.3 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双联”战略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 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联动的实施环节 | 第36-42页 |
3.2.1 积累环节 | 第36-37页 |
3.2.2 转换环节 | 第37-40页 |
3.2.3 传导环节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框架 | 第42-59页 |
4.1 西部地区的产品出口战略 | 第42-48页 |
4.1.1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 | 第42-44页 |
4.1.2 出口产业的调整与培植战略 | 第44-46页 |
4.1.3 近、中期出口贸易与市场布局战略 | 第46-48页 |
4.2 西部地区的边境贸易 | 第48-52页 |
4.2.1 西边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因素 | 第48-49页 |
4.2.2 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面临的问题 | 第49-50页 |
4.2.3 西部地区边境贸易的若干战略措施 | 第50-52页 |
4.3 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战略 | 第52-59页 |
4.3.1 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有利因素 | 第52-53页 |
4.3.2 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3-54页 |
4.3.3 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战略原则与对策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