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1 绿色涂料 | 第10-16页 |
1.1.1 涂料对环境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2 世界各国涂料工业的发展趋势—降低VOC含量 | 第11-13页 |
1.1.3 对应于环境保护的涂料—低VOC涂料 | 第13-16页 |
1.2 水性涂料 | 第16-25页 |
1.2.1 水性涂料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水溶性涂料的水性化方法 | 第17-19页 |
1.2.3 水溶性涂料的配制 | 第19-25页 |
1.2.3.1 各种水溶性树脂体系 | 第19-22页 |
1.2.3.2 水性涂料的助剂 | 第22-24页 |
1.2.3.3 水性涂料的颜填料 | 第24-25页 |
1.3 MPB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25-35页 |
1.3.1 液体聚丁二烯特征及化学反应 | 第25-26页 |
1.3.2 顺酐化液体聚丁二烯的合成 | 第26-30页 |
1.3.3 MPB的改性 | 第30-32页 |
1.3.4 MPB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1.3.4.1 MPB在电泳涂料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3.4.2 MPB制作其它水性涂料 | 第33-34页 |
1.3.4.3 MPB制作非水性涂料 | 第34-35页 |
2 试验部分 | 第35-42页 |
2.1 原料 | 第35-36页 |
2.1.1 原料来源和规格 | 第35-36页 |
2.1.2 AIBN精制 | 第36页 |
2.2 合成MPB的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2.2.1 无引发剂体系 | 第36-37页 |
2.2.2 有引发剂体系 | 第37页 |
2.2.3 MPB酸值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4 微观结构表征 | 第38页 |
2.3 MPB酯化物 | 第38-39页 |
2.3.1 MPB酯化物的合成 | 第38页 |
2.3.2 MPB酯化物的分析 | 第38-39页 |
2.4 水性涂料的配制 | 第39-40页 |
2.4.1 清漆的配制 | 第39页 |
2.4.2 色漆的配制 | 第39-40页 |
2.5 漆液性质测试 | 第40页 |
2.6 水性涂料的涂装 | 第40页 |
2.7 漆膜固化 | 第40页 |
2.8 漆膜性能的测试 | 第40-4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2-86页 |
3.1 水性聚丁二烯树脂的合成 | 第42-60页 |
3.1.1 MPB的合成 | 第42-49页 |
3.1.1.1 MPB合成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42-43页 |
3.1.1.2 MPB合成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3.1.2 MPB酸值的分析及表征 | 第49-58页 |
3.1.2.1 马来酸酐样品酸值的分析 | 第50-52页 |
3.1.2.2 MPB酸值的分析 | 第52-53页 |
3.1.2.3 MPB的表征 | 第53-58页 |
3.1.3 MPB的酯化 | 第58-60页 |
3.2 水性涂料的配制 | 第60-73页 |
3.2.1 MPB对水性涂料的影响 | 第60-65页 |
3.2.1.1 MPB酯化物的影响 | 第60-63页 |
3.2.1.2 不同MPB酸值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1.3 不同微观结构MPB的影响 | 第65页 |
3.2.2 MPB酯化物的中和 | 第65-68页 |
3.2.3 助溶剂的影响 | 第68-70页 |
3.2.4 不同固含量 | 第70-71页 |
3.2.5 颜料的考察 | 第71-73页 |
3.3 涂装方式的考察 | 第73-74页 |
3.3.1 不同基材的涂装 | 第73页 |
3.3.2 不同涂装方式的考察 | 第73-74页 |
3.4 漆膜固化 | 第74-85页 |
3.4.1 催干剂的考察 | 第74-76页 |
3.4.2 自由基引发剂的考察 | 第76-79页 |
3.4.3 催干剂和烷基过氧化氢配合使用的考察 | 第79-80页 |
3.4.4 胺类交联剂的考察 | 第80-83页 |
3.4.5 干燥温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3.5 最佳配方的选择 | 第85-86页 |
4 结论 | 第86-88页 |
4.1 水性聚丁二烯树脂的合成 | 第86页 |
4.2 水性涂料的研制 | 第86页 |
4.3 漆膜物性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