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二章 从缺失中引出生命传奇——张爱玲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 第9-30页 |
第一节 张爱玲与她成名的年代 | 第9-11页 |
第二节 “没有光的所在”:传奇的世界 | 第11-26页 |
一. 影子似的沉下去的时代 | 第11-14页 |
二. 从不圆满中写出不圆满 | 第14-25页 |
(一) 虚伪的代际关系 | 第15-23页 |
(二) 破坏种种的佳话 | 第23-25页 |
三. 非政治性选题的缘由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不彻底的凡人”的传奇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探寻个人特色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五十年代以后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轨迹 | 第30-60页 |
第一节 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解放后,上海) | 第30-42页 |
一. “失语”的伤痛 | 第30-31页 |
二. 新的选择——转向通俗化创作 | 第31-42页 |
(一) 《华丽缘》:文风渐变的信号 | 第31-33页 |
(二) 《十八春》:通俗小说程式的成功实践 | 第33-40页 |
(三) 《小艾》:老故事加“光明的尾巴”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生命中不能承爱之重(1952—1955,香港) | 第42-58页 |
一. 去国:无奈的作别 | 第43-45页 |
二. 《秧歌》:延续创作生命的尝试 | 第45-54页 |
(一) 回归个性的努力 | 第46-49页 |
(二) 揭示生活中的“另一类”真实 | 第49-50页 |
(三) 无法回避的局限 | 第50-54页 |
三. 《赤地之恋》:“授权”下的谋生之作 | 第54-58页 |
第三节 渐行渐远,淡出文坛(1955年后,美国)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张爱玲文学的意义 | 第60-63页 |
第五章 结束语:一颗落地的麦子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