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重金属冶炼论文

复杂锑铅矿矿浆电解工艺及理论研究

1 概述第1-24页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5-18页
 1.2 文献综述第18-24页
  1.2.1 矿浆电解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8-19页
  1.2.2 矿浆电解基础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状况第19-20页
  1.2.3 国内外锑冶金状况第20-24页
   1.2.3.1 火法炼锑第20-21页
   1.2.3.2 碱性湿法炼锑第21-22页
   1.2.3.3 复杂锑铅矿的处理第22-24页
2 复杂锑铅矿的矿物组成第24-43页
 2.1 矿物组成及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第24-26页
 2.2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第26-32页
  2.2.1 脆硫锑铅矿的嵌布特征第26页
  2.2.2 方铅矿的嵌布特征第26页
  2.2.3 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嵌布特征第26-28页
  2.2.4 银黝铜矿,锑银矿的嵌布特征第28-32页
  2.2.5 黄锡矿的嵌布特征第32页
 2.3 主要金属矿物的元素组成及成份分析第32-36页
  2.3.1 脆硫锑铅矿第32页
  2.3.2 黄铁矿、磁黄铁矿第32-33页
  2.3.3 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第33-34页
  2.3.4 银黝铜矿、锑银矿第34-35页
  2.3.5 黄锡矿、毒砂第35-36页
 2.4 精矿中主要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第36-42页
  2.4.1 铅的赋存状态第37页
  2.4.2 锑的赋存状态第37-38页
  2.4.3 锌的赋存状态第38页
  2.4.4 铜的赋存状态第38页
  2.4.5 铁的赋存状态第38-39页
  2.4.6 银的赋存状态第39-41页
  2.4.7 砷的赋存状态第41-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3 过程热力学研究第43-61页
 3.1 Sb_2S_3系E—pH图第43-46页
  3.1.1 Sb_2S_3的溶解度第43-44页
  3.1.2 Sb_2S_3—H_2O系E—pH图第44-46页
  3.1.3 Sb_2S_3—Cl~-—H_2O系E—pH图第46页
 3.2 方铅矿的E—pH图第46-51页
  3.2.1 PbS—H_2O系E—pH图第47-49页
  3.2.2 PbS—Cl~-—H_2O系E—pH图第49-51页
 3.3 矿浆电解的选择性第51-53页
 3.4 其它金属离子在Me—Cl~-—H_2O系的物种分布规律第53-54页
 3.5 有关的溶解度测定第54-61页
  3.5.1 氯化铅在氯化钠和氯化钙体系中的溶解度第55-56页
  3.5.2 PbCl_2、SbCl_3和AgCl在HCl—NH_4Cl体系中的溶解度测定第56-61页
   3.5.2.1 SbCl_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第56-57页
   3.5.2.2 PbCl_2溶解度的测定第57-58页
   3.5.2.3 AgCl溶解度的测定第58-61页
4 实验装置及研究方法第61-63页
 4.1 小型实验装置第61页
 4.2 试验方法第61-62页
 4.3 主要实验设备第62-63页
5 矿浆电解试验研究结果第63-101页
 5.1 方案、浸出体系及工艺流程选择第63-72页
  5.1.1 方案的选择第63-65页
   5.1.1.1 锑铅同时提取方案第63-64页
   5.1.1.2 铅优先提取方案第64-65页
   5.1.1.3 锑优先提取方案第65页
  5.1.2 浸出体系的选择第65-66页
  5.1.3 不同浸出体系下的试验研究结果第66-67页
   5.1.3.1 硫酸—盐酸混合体系的探索试验研究第66页
   5.1.3.2 盐酸—氯化钠体系的探索试验研究第66页
   5.1.3.3 盐酸—氯化钙体系的探索试验研究第66-67页
   5.1.3.4 盐酸—氯化铵体系的探索试验研究第67页
  5.1.4 工艺流程的选择第67-72页
   5.1.4.1 二次矿浆电解提铅工艺流程第67-68页
   5.1.4.2 硅氟酸铅不溶阳极电积工艺流程第68页
   5.1.4.3 碳铵转化反浮选提铅工艺流程第68-69页
   5.1.4.4 碳铵转化—(NH_4)_2S提取硫工艺流程第69页
   5.1.4.5 碳铵转化—煤油提取硫工艺流程第69-72页
 5.2 复杂锑铅矿矿浆电解小型试验研究第72-84页
  5.2.1 浸出体系第72-73页
  5.2.2 爆锑第73-74页
  5.2.3 浸出电量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74-75页
  5.2.4 浸出时间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75页
  5.2.5 电解液酸度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75-76页
  5.2.6 电解液温度的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76-77页
  5.2.7 阳极电流密度对锑、铅浸出(转化)率及槽电压的影响第77-78页
  5.2.8 阴极电流密度对锑析出物理形态的影响第78-79页
  5.2.9 锑浓度对锑析出物理形态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第79-80页
  5.2.10 矿物粒度(磨矿时间)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80-81页
  5.2.11 液固比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81-82页
  5.2.12 铁离子浓度对锑、铅浸出(转化)率的影响第82-83页
  5.2.13 电解液中二价铁的氧化第83-84页
  5.2.14 综合条件验证试验研究第84页
 5.3 矿浆电解扩大实验研究第84-88页
  5.3.1 扩大试验结果第84-85页
  5.3.2 硫酸根的积累第85页
  5.3.3 扩试中的水平衡第85页
  5.3.4 其他有价金属元素的走向第85-88页
 5.4 矿浆电解渣的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第88-100页
  5.4.1 矿浆电解渣的矿物组成第88-89页
  5.4.2 矿浆电解过程中的相变第89-93页
  5.4.3 主要金属矿物在矿浆电解过程中的行为第93-100页
   5.4.3.1 脆硫锑铅矿第93页
   5.4.3.2 黄铁矿、磁黄铁矿第93-94页
   5.4.3.3 闪锌矿、黄铜矿第94页
   5.4.3.4 银黝铜矿、锑银矿第94-95页
   5.4.3.5 砷黄铁矿(毒砂)第95-100页
 5.5 小结第100-101页
6 矿浆电解的后续流程第101-122页
 6.1 铅的转化第101-103页
  6.1.1 实验方法第101页
  6.1.2 NH_4HCO_3加入量对PbCl_2转化率的影响第101-102页
  6.1.3 转化温度对PbCl_2转化率的影响第102-103页
  6.1.4 转化时间对PbCl_2转化率的影响第103页
  6.1.5 碳铵转化扩大试验第103页
 6.2 单质硫的提取第103-105页
  6.2.1 实验方法第103-104页
  6.2.2 元素硫在不同温度煤油中的溶解度第104页
  6.2.3 转化渣的煤油热滤第104页
  6.2.4 煤油热滤扩大试验第104-105页
 6.3 萃取除铁试验研究第105-119页
  6.3.1 萃取剂的选择第105-106页
  6.3.2 P204萃取除铁试验第106-113页
   6.3.2.1 P_(204)性质第106页
   6.3.2.2 不同P_(204)浓度单级萃铁试验第106-108页
   6.3.2.3 不同相比P_(204)有机相单级萃铁试验第108-109页
   6.3.2.4 P_(204)有机相串级逆流萃铁第109-110页
   6.3.2.5 不同反萃液单级反萃P_(204)负载有机相试验第110页
   6.3.2.6 不同相比单级反萃P_(204)负载有机相第110-112页
   6.3.2.7 P_(204)负载有机相串级反萃铁第112-113页
  6.3.3 N_(235)萃取处理P_(204)反萃液第113-118页
   6.3.3.1 N_(235)(叔胺7301)性质第113-114页
   6.3.3.2 不同N_(235)浓度有机相单级萃铁第114页
   6.3.3.3 添加异辛醇的N_(235)单级萃铁第114-116页
   6.3.3.4 N_(235)有机相单级萃铁第116页
   6.3.3.5 N235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试验第116-117页
   6.3.3.6 N_(235)负载有机相串级反萃试验第117页
   6.3.3.7 N_(235)再生有机相的萃铁试验第117-118页
  6.3.4 萃取扩大试验研究第118-119页
  6.3.5 N_(235)反萃液的处理第119页
   6.3.5.1 石灰中和除铁试验第119页
   6.3.5.2 催化中和除铁试验第119页
 6.4 锑的熔铸第119-121页
 6.5 小结第121-122页
7 矿浆电解过程银的浸出控制第122-128页
 7.1 KI浓度对银析出的影响第122-124页
  7.1.1 矿浆电解液中银浓度随KI浓度的变化关系第122页
  7.1.2 银浸出率随KI浓度的变化关系第122-123页
  7.1.3 阴极锑中银含量随KI浓度的变化关系第123-124页
  7.1.4 溶液中KI浓度对阳极电流效率的影响第124页
 7.2 锑浓度对银析出的影响第124-126页
  7.2.1 银浸出率随锑浓度的变化关系第124-125页
  7.2.2 阴极锑中银含量随锑浓度的变化关系第125-126页
  7.2.3 锑浓度对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第126页
 7.3 矿浆电解过程KI的消耗量第126页
 7.4 银控制浸出最佳条件综合试验第126-127页
  7.4.1 1.5kg扩大试验第126-127页
  7.4.2 30kg扩大试验第127页
 7.5 小结第127-128页
8 脆硫锑铅矿矿浆电解理论研究第128-143页
 8.1 概述第128页
 8.2 实验方法第128-129页
  8.2.1 实验仪器和装置第128-129页
  8.2.2 实验装置第129页
  8.2.3 稳态极化曲线的测定第129页
 8.3 阳极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29-133页
 8.4 浸出过程机理的研究第133-142页
  8.4.1 锑铅矿的阳极浸出行为规律第133-136页
   8.4.1.1 矿物中铁的浸出及对锑铅浸出的影响第134页
   8.4.1.2 锑矿物的浸出行为规律第134-136页
  8.4.2 脆硫锑铅矿的浸出机理第136-142页
 8.5 小结第142-143页
9 矿浆电解的电极过程第143-150页
 9.1 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及其对矿物阳极氧化的影响第143-144页
 9.2 Fe~(2+)的阳极氧化动力学第144-146页
  9.2.1 Fe~(2+)阳极氧化的速率控制步骤第144-146页
 9.3 硫的阳极氧化第146-147页
 9.4 锑铅矿矿浆电解的阴极过程第147-149页
  9.4.1 阴极材质的选用第147页
  9.4.2 Sb~(3+)、Pb~(2+)、Fe~(3+)和H~+的阴极还原第147-149页
 9.5 小结第149-150页
10 结论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录一第156-158页
附录二 初步经济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第158-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肽对高糖、高胰岛素致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发育障碍及生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