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特征的领域分析技术及其支持工具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第8-9页
  1.1.2 领域工程第9页
  1.1.3 领域分析第9-10页
 1.2 相关工作第10-14页
 1.3 尚需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1.3.1 特征模型的结构和语义问题第14-15页
  1.3.2 特征模型到构件模型的映射问题第15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解决的问题第15-16页
 1.5 本文的组织第16-17页
第二章 领域需求与领域分析第17-23页
 2.1 领域需求的来源第17-19页
  2.1.1 领域工程的参与者第18页
  2.1.2 领域工程涉及的活动第18-19页
 2.2 领域需求的使用者第19-20页
 2.3 领域分析模型第20-21页
 2.4 小结第21-23页
第三章 特征模型第23-47页
 3.1 特征第23-25页
 3.2 特征模型第25-26页
 3.3 特征的属性第26-38页
  3.3.1 特征的名称第26页
  3.3.2 特征的分类第26-32页
   3.3.2.1 能力第26-32页
   3.3.2.2 操作环境第32页
   3.3.2.3 领域技术和实现技术第32页
  3.3.3 特征的变化性第32-34页
  3.3.4 特征变化性的绑定时间第34-38页
   3.3.4.1 FM with BT到FM without BT之间的映射第35-36页
   3.3.4.2 FM with BT和FM without BT的比较第36-37页
   3.3.4.3 扩展特征模型的能力第37-38页
 3.4 特征之间的关系第38-44页
  3.4.1 包含关系第38-40页
  3.4.2 特殊化关系第40-41页
  3.4.3 实现关系第41-42页
  3.4.4 依赖和互斥关系第42页
  3.4.5 贯穿关系第42-43页
  3.4.6 约束关系第43-44页
 3.5 特征模型的整体结构第44-45页
 3.6 特征建模过程第45-46页
  3.6.1 领域特征模型的形成第45页
  3.6.2 应用系统特征模型的形成第45-46页
 3.7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特征模型到构件模型的映射第47-63页
 4.1 特征到构件的多对一映射第47-54页
  4.1.1 简单特征树与核心集第48-50页
  4.1.2 核心集的原子性第50-51页
  4.1.3 核心集与构件第51-52页
  4.1.4 构件树中构件之间的关系第52-53页
  4.1.5 公共构件集与领域构架第53-54页
 4.2 不同类型构件的封装策略第54-55页
 4.3 不同类型构件的动态组装机制第55-61页
  4.3.1 基本概念第55-56页
  4.3.2 抽象接口第56-59页
  4.3.3 组装算法第59-61页
 4.4 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领域分析支持工具第63-72页
 5.1 领域分析支持工具的特征分析第63-68页
  5.1.1 特征模型的描述机制第63-65页
  5.1.2 领域特征模型的编辑服务第65-66页
  5.1.3 领域特征模型的剪裁服务第66页
  5.1.4 特征模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服务第66页
  5.1.5 领域词典的编辑服务第66页
  5.1.6 构件模型的浏览服务第66-67页
  5.1.7 模型间的追踪服务第67-68页
  5.1.8 领域分析支持工具的特征模型第68页
 5.2 领域分析支持工具的设计第68-71页
  5.2.1 视图层的设计第68-70页
  5.2.2 语义层的设计第70页
  5.2.3 视图层和语义层的结合第70-71页
 5.3 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附录1: 特征模型XML SCHENE文件第78-81页
附录2: 图元编辑器领域特征模型(能力部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处理技术在磨损表面图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理论对比--中国股票市场投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