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弦子与心灵地图——从弦子文本看康区藏族的空间观念 | 第7-18页 |
刘家驹与康藏弦子 | 第7-12页 |
两首弦子文本简述与相关问题 | 第12-15页 |
一、 民俗事象的族群性与空间限定性 | 第12-14页 |
二、 文本中表达的康区藏族独特的空间观念 | 第14-15页 |
本论进入的角度和研究的理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弦子与康:一段重合的历史 | 第18-25页 |
康史溯源 | 第18-21页 |
作为民俗事象的弦子:从文本中还原 | 第21-24页 |
一、 弦子的产生 | 第21-22页 |
二、 弦子:从文本中还原 | 第22-24页 |
弦子与康:一段重合的历史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三重边缘:汉藏历史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康 | 第25-44页 |
地域与生态边缘 | 第25-27页 |
族群边缘的康 | 第27-28页 |
文化认同的“双重边缘”:藏—康/汉—康 | 第28-37页 |
一、 “藏”—“康”:以卫藏为中心的空间观念 | 第28-34页 |
二、 “汉”—“康”:以华夏中原为中心的空间观念 | 第34-37页 |
清代以来的汉藏关系与康区认同危机的凸现 | 第37-42页 |
一、 风雨飘摇:汉藏之间的康 | 第37-39页 |
二、 西姆拉会议:康区藏族认同危机的象征性表述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康区弦子中的空间观念:认同的焦虑 | 第44-56页 |
地名对照图表 | 第44-45页 |
康区藏族的空间观念:官方与民间的疏离 | 第45-47页 |
康区藏族的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 | 第47-52页 |
一、 两首弦子歌辞中都没有关于安多地区的唱辞 | 第48-50页 |
二、 唱辞中除了两个地名以外,其余的都在康区范围内 | 第50-51页 |
三、 两个康区以外的地名分别是拉萨和后藏 | 第51-52页 |
文本句式分析:族群认同的隐喻与传承 | 第52-56页 |
一、 索呀拉调:“我虽不是……,……我知道……” | 第53-54页 |
二、 噫拉梭日拉调:“……无城已建成……” | 第54-56页 |
结语 民歌、旅游资源竞争与族群认同——康藏弦子“索呀拉”的当代版本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