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途径 | 第9-10页 |
第二章 腹诊理论源流(腹诊发展历史)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黄帝内经》成书以前腹诊的发展情况 | 第10-15页 |
一、考古殷虚甲骨文与马王堆三号墓帛书的记载 | 第10-12页 |
二、《左传》医和治晋侯《三国志》华佗外科手术和诊死胎的记载 | 第12-13页 |
三、《史记》记载扁鹊临床应用腹诊的经过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黄帝内经》成书时期腹诊的发展情况 | 第15-22页 |
一、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了解腹诊发展情况 | 第15-16页 |
二、《黄帝内经》中有关腹诊理论篇章的分析 | 第16-21页 |
三、全世界对《黄帝内经》的肯定也是对中国腹诊的肯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黄帝内经》成书以后腹诊的发展情况 | 第22-26页 |
一、《难经》时期腹诊的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二、《伤寒金匮杂病论》应用《黄帝内经》腹诊理论论述 | 第23-25页 |
三、《伤寒金匮杂病论》应用《难经》腹诊理论论述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腹诊望诊基础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论述 | 第26-31页 |
第一节 腹诊望诊从外形变化知五脏位置构造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五脏位置构造对健康与行为观念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人体外表与五脏对六腑相应合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腹诊闻诊基础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论述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叩闻诊体内回音部位变化的论述 | 第32-35页 |
一、正常五脏在体表部位叩闻诊所反映的声音不同 | 第32-33页 |
二、五脏脏器病变不同的声音变化 | 第33-34页 |
三、邪舍六腑病变声音的变化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叩闻诊体内回音浅深变化的论述 | 第35-38页 |
一、邪传舍途径,形成体腔腹诊浅深结构的变化 | 第35-36页 |
二、体腔腹诊浅深结构分六层次不同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三、体腔腹诊浅深结构变化形成立体的体腔腹诊病位诊察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叩闻诊体内回音病性变化的论述 | 第38-43页 |
一、叩闻诊气病体内变化的论述 | 第38-39页 |
二、叩闻诊血病体内变化的论述 | 第39-41页 |
三、叩闻诊水病体内变化的论述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腹诊切诊基础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论述 | 第43-58页 |
第一节 腹诊触诊六经经络诊断论述 | 第43-47页 |
一、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冲脉皆循行入胸腹 | 第43-44页 |
二、寒克冲脉腹诊触诊属足少阴经或足阳明经之辨 | 第44-45页 |
三、口苦咽干腹中痛腹诊触诊属足少阳经之辨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腹诊触诊症瘕积聚诊察论述 | 第47-52页 |
一、《黄帝内经》气血水成积及痈疽的论述 | 第47-49页 |
二、《难经》腹诊触诊诊察积聚的论述 | 第49-50页 |
三、《伤寒金匮杂病论》症瘕积聚腹诊触诊的临床应用 | 第50-52页 |
第三节 《伤寒金匮杂病论》临床应用腹诊诊水饮的解析 | 第52-58页 |
一、水分输泻不畅消渴与水逆五苓散证的腹诊辨证 | 第52-53页 |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水结在胸胁结胸证的腹诊辨证 | 第53-55页 |
三、小陷胸汤与寒实结胸水结在胸胁结胸证的腹诊辨证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图表目录] | 第59页 |
[古籍原典] | 第59-60页 |
[近人著作] | 第60页 |
[期刊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