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秦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对心悸病论述 | 第15-20页 |
·《马王堆医书考注》 | 第15页 |
·《黄帝内经》论述心悸病证资料整理 | 第15-17页 |
·《内经》对心悸病类似证候与名称记载 | 第16页 |
·心悸动与脉象、情志关系 | 第16-17页 |
·《内经》诊治心悸病以补虚泻实为主的治疗原则 | 第17页 |
·《伤寒论》论治心悸病 | 第17-19页 |
·心动悸 | 第17页 |
·心下悸 | 第17-18页 |
·心中悸 | 第18-19页 |
·《金匮要略》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 第19-20页 |
第2章 晋唐医学著作论治心悸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 第20-24页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惊悸 | 第20-21页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惊悸药方 | 第21-22页 |
·葛洪《肘后备急方》论因虚损而致惊悸 | 第22-23页 |
·晋唐其它医学著作记载关于心悸病的记载 | 第23-24页 |
·《中藏经》 | 第23页 |
·王叔和《脉经》 | 第23-24页 |
第3章 宋金元时期诊治心悸病证实践经验丰富与理论创新 | 第24-30页 |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诊治惊悸验方 | 第24-25页 |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以气血痰饮论治惊悸 | 第25-26页 |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惊悸与忪悸 | 第26页 |
·金元四大家诊治惊悸病证学术主张 | 第26-30页 |
·刘完素论惊悸、情志与心火热关系 | 第26-27页 |
·朱丹溪以“百病中多有兼痰者”论述惊悸怔忡 | 第27-28页 |
·张从正《儒门事亲》“惊者平之”治疗惊病 | 第28-29页 |
·李杲注重脾胃升阳益气论治心悸病 | 第29-30页 |
第4章 明清医家诊治心悸病学术经验成熟与理论发展 | 第30-39页 |
·虞抟《医学正传》论治怔忡惊悸“属血虚有痰” | 第30-31页 |
·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治怔忡惊恐 | 第31-32页 |
·引述经典,强调脉学与怔忡病证关系 | 第31页 |
·怔忡病证宗气无根,唯阴虚劳损之人有之 | 第31-32页 |
·张景岳论治怔忡惊恐病证的原则及方药 | 第32页 |
·吴昆《医方考》按病证类分惊悸怔忡门 | 第32-33页 |
·王九峰以医案记述惊悸怔忡病证 | 第33-35页 |
·王九峰论惊悸 | 第33-34页 |
·王九峰论怔忡 | 第34-35页 |
·李用粹《证治汇补》辨证论治惊悸怔忡 | 第35-37页 |
·惊悸怔忡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证候 | 第35-36页 |
·惊悸怔忡的辨证分型 | 第36页 |
·惊悸怔忡的治法用药 | 第36-37页 |
·惊悸怔忡选方 | 第37页 |
·明清其它医家诊治惊悸怔忡学术观点与理论主张 | 第37-39页 |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 第37-38页 |
·傅山《傅青主女科》 | 第38页 |
·王清任、唐容川血瘀致悸学术论点的提出 | 第38-39页 |
第5章 近代百年名老中医诊治惊悸怔忡学术经验整理 | 第39-44页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定心汤、安魂汤 | 第39-40页 |
·近代名老中医诊治心悸病证经验文献整理 | 第40-44页 |
·董建华 | 第40页 |
·丁光迪 | 第40-41页 |
·张珍玉 | 第41页 |
·刘渡舟 | 第41-42页 |
·黄文东 | 第42页 |
·章真如 | 第42页 |
·彭履祥 | 第42-43页 |
·林沛湘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