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问题的由来、现状及意义 | 第1-32页 |
第一章 “京派”:历史与叙述 | 第6-23页 |
一、1929:寂寞故都 | 第6-7页 |
二、独立与超然之旗 | 第7-13页 |
三、青与蓝 | 第13-18页 |
四、升腾与湮没 | 第18-23页 |
五、小结:“京派“的文化个性 | 第23页 |
第二章:关于“京派”与“京派批评”研究 | 第23-32页 |
一、重提“京派” | 第23-24页 |
二、“京派”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三、关于京派批评研究 | 第26-32页 |
第二部分:京派批评家研究 | 第32-92页 |
第三章 沈从文:高扬京派批评的人文理念 | 第32-41页 |
一、反抗“时代” | 第33-35页 |
二、“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调整 | 第35-38页 |
三、体验的“时代”与微观的“时代”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朱光潜:奠定京派批评的理论基石 | 第41-57页 |
一、“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 第41-44页 |
二、文学的趣“味” | 第44-49页 |
三、“距离说”与趣味偏向 | 第49-51页 |
四、文学的大路 | 第51-53页 |
五、寻根与探路:中国诗声律形式的特征与依据 | 第53-55页 |
六、“深广坚实的基础”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李健吾:悖论与张力中的自我提升 | 第57-67页 |
一、批评观念中的悖论与张力 | 第57-61页 |
二、向心灵世界进发 | 第61-64页 |
三、从“印象”到“条例”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梁宗岱:中国现代诗歌形式意识的深度重建 | 第67-78页 |
一、“形式”的沉浮 | 第67-69页 |
二、从二元到一元 | 第69-71页 |
三、纯诗观念与形式形而上学 | 第71-73页 |
四、体味“形式” | 第73-74页 |
五、“走内线”的批评 | 第74-78页 |
第七章 李长之:重塑情感文化 | 第78-92页 |
一、“批评精神” | 第78-79页 |
二、“体验是一切艺术制作的母怀” | 第79-82页 |
三、美育梦想与文化批判 | 第82-84页 |
四、生命力的追寻 | 第84-86页 |
五、孔子与屈原:两种生命的范型 | 第86-87页 |
六、在浪漫之中向往古典 | 第87-89页 |
七、“感情的智慧” | 第89-91页 |
八、“感情的型” | 第91-92页 |
第三部分:走向自觉的审美批评 | 第92-121页 |
第八章 京派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第92-97页 |
一、探寻创造之源 | 第93-95页 |
二、文化精神资源的利用 | 第95-97页 |
第九章 混融的思维——京派批评家对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融 | 第97-103页 |
一、钻石的闪光 | 第97-99页 |
二、直觉感悟与理性逻辑(1) | 第99-102页 |
三、直觉感悟与理性逻辑(2) | 第102-103页 |
第十章 网际人语——京派批评家对中西文学批评术语的沟通与对接 | 第103-110页 |
一、欣喜与向往:面对另一张语言之网 | 第104-105页 |
二、杂用与粘 | 第105-107页 |
三、合适的映射以及阐述机制 | 第107-110页 |
第十一章 社会关怀与审美追求的交汇——京派文学批评与左翼文学批评 | 第110-121页 |
一、误解与冲突 | 第110-112页 |
二、社会关怀的分歧 | 第112-115页 |
三、“本质”歧见 | 第115-117页 |
四、体验与形式 | 第117-121页 |
结语:自由与秩序 | 第121-124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24-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