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7-9页 |
·某省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8-9页 |
·拟建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 第9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互联网舆情和舆情监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第11-21页 |
·互联网舆情发展的特点 | 第11-13页 |
·网络舆情的场所特点 | 第11页 |
·网络舆情发展的阶段性 | 第11-12页 |
·网络舆情过程演变的反馈互动性 | 第12页 |
·网络舆情传播发展的衍生性 | 第12-13页 |
·网络舆情监控的难点 | 第13-15页 |
·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收集 | 第13-14页 |
·舆情分析挖掘 | 第14-15页 |
·建立体化网络舆情控制机制 | 第15-18页 |
·加强法规制度、技术、队伍建设三方面基础建设 | 第16页 |
·把握时机讲究策略,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与正面回应 | 第16-17页 |
·加强网络阵地控制,从信息源头强化信息管控 | 第17页 |
·与传统媒体加强配合,形成社会舆论强势 | 第17-18页 |
·地面处理与网络策应相结合 | 第18页 |
·舆情分析与政府决策 | 第18-19页 |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概述 | 第19-21页 |
·系统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系统实现功能 | 第20页 |
·系统建设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21-35页 |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第21-22页 |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总体结构图 | 第21页 |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内部的功能划分 | 第21-22页 |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的各项子系统 | 第22-26页 |
·信息获取子系统 | 第22-24页 |
·信息预处理子系统 | 第24-25页 |
·数据存储子系统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 | 第26页 |
·系统管理调度子系统 | 第26页 |
·业务管理子系统 | 第26页 |
·网络通讯平台建设 | 第26-28页 |
·互联网前端探针数据信息 | 第27-28页 |
·无线监控系统 | 第28-29页 |
·远程联网和数据共享 | 第29-30页 |
·与其他部门共建 | 第30-31页 |
·机房建设要求 | 第31-35页 |
·机房布局设计 | 第31-32页 |
·机房环境要求 | 第32-33页 |
·供电要求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5-47页 |
·接入采集还原功能 | 第35页 |
·接入和数据采集功能 | 第35页 |
·数据还原功能 | 第35-36页 |
·数据还原部分能够同时支持的系统 | 第35-36页 |
·数据还原部分支持对拨号宽带的分类 | 第36页 |
·监控业务系统功能 | 第36-38页 |
·统一管理模块 | 第36页 |
·案件管理模块 | 第36页 |
·报警定位模块 | 第36-37页 |
·舆情分析引擎 | 第37-38页 |
·海量信息处理系统功能 | 第38-45页 |
·针对多角色用户的日常工作平台 | 第38-39页 |
·多类数据的综合查询功能 | 第39-40页 |
·追踪调查功能 | 第40-41页 |
·重点对象与组织的持续监视功能 | 第41-42页 |
·宏观态势预警功能 | 第42-43页 |
·虚拟身份功能 | 第43-45页 |
·国家与省市共建平台功能 | 第45-47页 |
·三级平台 | 第45页 |
·用户管理和权限划分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