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1 红豆杉的组织培养 | 第10-14页 |
| ·再生植株体系 | 第11-12页 |
|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 第12-13页 |
| ·毛状根及冠瘿组织培养 | 第13-14页 |
| 2 真菌发酵产紫杉醇的研究 | 第14-15页 |
| 3 化学合成紫杉醇 | 第15页 |
| ·全合成紫杉醇的研究 | 第15页 |
| ·半合成紫杉醇的研究 | 第15页 |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红豆杉外植体灭菌方法的研究 | 第16-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材料 | 第16-17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17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 ·不同灭菌剂及其组合的灭菌效果 | 第17-18页 |
| ·灭菌时间和方法对灭菌及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第18页 |
| ·不同外植体材料灭菌效果的差异 | 第18页 |
| ·外植体培养后再次灭菌的效果 | 第18-19页 |
| 3 讨论 | 第19-20页 |
| ·0.2%HgCl_2有较好的灭菌效果 | 第19页 |
| ·0.2%HgCl_2对茎段外植体灭菌时间不宜过长 | 第19页 |
| ·外植体宜选择生育年龄小的材料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研究 | 第20-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 ·培养条件 | 第21-22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3页 |
|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3-25页 |
| ·光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 ·愈伤组织的继代及分化 | 第25-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B_5培养基是两种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较适宜的基本培养基 | 第27页 |
|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显著的差异 | 第27-28页 |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及分化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腋芽增殖再生植株体系及根离体培养的研究 | 第29-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材料及其处理 | 第29页 |
| ·培养基 | 第29-31页 |
| ·培养条件 | 第31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 ·基本培养基对腋芽萌动及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生长调节物质对腋芽萌动、生长的影响 | 第32-35页 |
| ·不同生长季节、年龄外植体对腋芽萌动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培养基对小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小苗生根培养 | 第36页 |
| ·小苗扦插 | 第36页 |
| ·根的离体培养 | 第36-38页 |
| 3 讨论 | 第38-40页 |
| ·DCR培养基是两种红豆杉腋芽萌动及生长较合适的基本培养基 | 第38页 |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有利于腋芽萌动及生长 | 第38页 |
| ·处于生长活跃期的材料腋芽易萌动 | 第38-39页 |
| ·试管苗茎段扦插是小苗大田栽植成活的有效途径 | 第39页 |
| ·根的离体培养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红豆杉生长发育及离体培养过程中蛋白质、PPO和POD同工酶的变化 | 第40-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两种红豆杉蛋白质的差异 | 第41-42页 |
| ·两种红豆杉PPO同工酶的差异 | 第42-43页 |
| ·两种红豆杉POD同工酶的差异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5页 |
| 总结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